摘要:寒武纪清仓而去的原始股东可能不是真正的“VC”股东?
寒武纪清仓而去的原始股东可能不是真正的“VC”股东?
投资者的议论纷纷中,有资深专业人士发出了气愤之言,“这票的一些股东可能有问题”,“应该好好查查”。
寒武纪有“AI芯片第一股”之称。根据相关公告,2016年8月-2019年9月期间,共计6家基金成为了其原始股东,投资总额为28.2亿元。2022年8月以来,这些原始股东已从二级市场共计减持套现了接近70亿元,白花花地净赚40多亿元。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智科胜讯创业投资、苏州工业园区古生代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宁波瀚高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均已清仓而去。国投(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减持739.87万股(比例为1.776%),只剩下了1176股(比例为0.0003%),跟清仓也几无区分。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就公开信息而言,跟跑路的原始股东们不同的是,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一直按兵不动,没有减持。9月26日早盘前,寒武纪还发布公告宣称,陈天石承诺2024年末之前不以任何方式对其直接持有的约1.20亿股公司股份进行减持,包括承诺期间该部分股份若因资本公积转增、派送股票红利、配股、增发等事项产生的新增股份。
不过,根据证监会8月末发布的减持新规,尽管上述原始股东的清仓动作并无违规,但陈天石却恰恰被框住了,因为最近三年,寒武纪都没有进行现金分红。
在此之前的8月29日,寒武纪还宣布了股份回购计划,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239元/股(含),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不超过5000万元。
显然,已经“高位”减持获利的40多亿元,跟这番计划“低位”回购的不超过5000万元,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办公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主营AI芯片,以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巨头为对手,成立至今6年多来尚未盈利,营收规模、研发费用也出现了下降状况,还曝出了裁员、关停汽车业务等消息。
2017年-2019年,寒武纪亏损额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2020年-2022年、2023年1-6月,扣非净利润为分别亏损6.59亿元、11.1亿元、15.8亿元、6.4亿元。
寒武纪上市于2020年7月,股价在上市第四个交易日触及历史高点297.77/股(前复权,下同)后,一路震荡下跌,最低曾在2022年4月触及46.59元/股。如今,已来到了130元/股上下,相较于2023年4月21日触及的区间高点271.47元/股,仅仅5个来月的时间里就已“腰斩”。
资深评论员、正经社首席分析师曹甲清指出,2022年8月以来的一年多里,尤其是2023年初的ChatGPT大潮之下,原始股东们的策略是急急忙忙紧锣密鼓集中跑路,散户们的策略却是大多数时间都在跑步入场。
具体而言,2022年6月30日、2022年9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1日、2023年6月30日,寒武纪股东总人数分别为2.58万人、2.64万人、2.56万人、2.76万人、3.19万人,增长幅度分别为0.23%、2.29%、-3.08%、7.90%、15.63%,一年时间里,增加了6000多人。
这种对比鲜明的奇观,在我大A市场上已是屡见不鲜。
内容来源: 正经社
作者:郭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