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奋力向前,加速超车。
谁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的世界级汽车城市?
汽车城市没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一般指汽车工业发达的城市,如美国底特律、日本丰田、德国斯图加特、意大利都灵等。国际经验表明,汽车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动能之一。
新能源汽车是风口,更是交通能源趋势,也是国家汽车支柱产业的换道涅槃!谁抓住机会翻盘,谁就会吃到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红利,成为新时代的汽车之都。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正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25个城市将汽车相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绝大多数明确提出了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城市的目标。
然而,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有的城市异军突起,有的城市黯然神伤。若想逆风翻盘、成为新能源汽车黑马,须看当前的软硬件状况,看市场潜力因素,看政府投资规划和项目在建情况。
从以上条件来看,郑州无疑是最可能成为黑马的城市:宇通客车、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比亚迪等,哪一个在业内也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汽车产量达37.6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万辆;汽车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52.3%。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城,郑州一直在努力。
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不能没有郑州
每个城市,大抵都有一个造车梦。对于一辆汽车来说,都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创造就业和税收多、带动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使它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心仪之选。
郑州的汽车工业起步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
2004年,郑州共生产汽车4.73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宇通客车、郑州日产、少林客车三大汽车品牌,共同架起了一座略有规模的汽车城。
紧接着,2007年,郑州引入了海马汽车,填补了郑州轿车、发动机的生产空白。
这一阶段的郑州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郑州市整车产量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
资料显示,2000年~2008年,郑州市汽车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0%以上,远高于全国19.2%的增长速度,这给了零部件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原本有着不错汽车产业基础的郑州,却在随来汹涌澎湃而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中略显迟钝,未能把握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势,直到近年来才重新发力。
郑州2017年引进了上汽,随着上汽一期整车工厂、二期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上汽(郑州)数据中心、上汽软件中心的落地,上汽在郑州发展越来越好。
今年7月2日,上汽郑州新能源动力生产基地动力电池项目在郑州经开区举行了启动仪式,这是上汽在郑州市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去年计划总投资85亿元的宇通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开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
两个老朋友紧跟着郑州的节奏,把新能源汽车汽车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让郑州有了底气。
同时又有新朋友入局,给了郑州新能源突围的希望。
202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规划年产能40万辆的比亚迪郑州基地一期项目首车下线,同时规划年产能60万辆的二期项目已正式开建。
按照待全部项目建成达产后,比亚迪郑州基地的年产能将达到百万量级。
据了解,2022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足7万辆,同时中部城市的西安产量101万辆、长沙产量44万辆、合肥产量15万辆。
2022年6月,郑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郑州将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积极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在产业配套方面,提出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同时,郑州提出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家以上、5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3家,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达到30%。
有上汽、宇通、比亚迪这些大牌的鼎力支撑,再加上方向清晰,2025年郑州冲出重围,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不是不可能。
对于郑州而言,这已经是不容输掉的一战。
制造立区,郑州构建两千亿级汽车制造集群
说起郑州市的汽车工业集聚地,就不能不提到传统汽车产业聚集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通过坚持“制造立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了先进制造业新体系,打造了以宇通集团、上汽郑州基地为代表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两千亿级汽车制造集群。
新能源风口下,郑州汽车产业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目前,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规划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力争今年下半年启动部分园区建设。郑州经开区还定下“小目标”,计划努力引进1家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推动盒子智行汽车尽快量产上市,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产量达到45万辆。
郑州市经开区芦医庙大街的公路上,一辆辆崭新的荣威、名爵,驶出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基地,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出口至海外国家。
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基地的总装车间,底盘线、内饰线、检测线,工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忙碌着......电光喧闹间,经过冲压,车身,油漆,总装等四大工艺,平均57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
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曾经创造50个月,100万台,700亿产值的“河南速度、郑州速度、上汽速度”。而今,该公司牢牢抓紧我省“换道领跑战略”的大好机遇,为郑州打造200万整车产能及河南省打造5000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属于上汽的力量。
从2017年9月27日郑州基地首辆整车下线,到2021年12月18日第100万辆下线,如今不到70个月,郑州基地迎来第150万辆整车下线。2023年上半年,郑州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近20万台,产值超170亿,同比增长84%。时间过半任务超半,郑州基地超额完成半年目标任务,正在不断刷新上汽速度、郑州速度。
海马汽车也是动作频频,深耕新能源赛道。
9月15日上午,海马EX00(智行盒子)白车身下线暨涂装总装启动仪式在郑州经开区举行。
这意味着,自2023年5月首笔资金交割后,仅历时3个月时间,智行盒子便实现首台EP1白车身下线,将整车研发由数据、图纸变成实物,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郑州速度,将有效提升郑州市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为培育河南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今年3月份,河南汽车集团旗下河南省中豫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河南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海马汽车全资子公司海马有限与智行盒子正式签订协议,通过盘活海马汽车产线及产能,在郑州经开区落地智行盒子生产制造项目。
该项目采用智行盒子主导设计,海马汽车负责量产的模式,打造“河南盒子”汽车品牌,抢占B端用车“整车设计制造+运营”行业新赛道。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首款量产车型BM400计划于2023年10月完成小批量试验车下线,2024年实现规模量产。力争5年内实现80万-100万台产销目标,整车收入超千亿,打造“无人驾驶看北京、智能座舱看深圳、智慧出行看河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龙头引领,郑州制造跑出中国品牌“加速度”
经常到天健湖的市民,会注意到在道路上运行的无人驾驶巴士“小宇”。没有驾驶舱、没有方向盘,科技感十足的“小宇”,是L4级自动驾驶巴士,也是互联网+公共交通的产物。
“小宇”,作为郑州制造的杰出代表,就出自宇通集团的大手笔。
作为出海先锋者,宇通自2005年起就从未停止过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时至今日,产品已批量远销至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海深耕者,宇通秉承长期主义原则,不断强化本土化战略合作,在全球打造产业链和供应链,拉动民生经济的增长,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作为出海领先者,宇通始终致力于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领全球绿色出行和绿色产业的升级,持续推动交通行业和制造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2年,宇通与卡塔尔签订1500辆客车订单,为卡塔尔世界杯提供全天候运送服务,其中包含888辆纯电动客车,助推卡塔尔公共交通大规模电动化转型升级。今年,宇通交付乌兹比克斯坦800辆客车,其中包含宇通宇威E12纯电动客车共300台和CNG天然气车共500台,这是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大批量引入新能源客车,直观展现出了全球客户对宇通新能源产品、技术及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作为来自河南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的行业翘楚,多年来,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耦合协同下,宇通始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供应链,持续提高供应链的本土化配套率,吸引众多高精尖人才、技术和产业集聚河南,推动全省经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异军突起,郑州航空港区汽车城建设不断提速
从新郑国际机场出发,向东南约30公里,一座新能源产业园已拔地而起。
占地数千亩的厂房,来回穿梭的零部件配送车,以及厂区门口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展示着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活力与蓬勃生机。
以“交通枢纽”而闻名的郑州,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打造一张全新的名片——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今年4月6日,郑州比亚迪投产仪式在航空港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举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技术层次高、市场空间大,是河南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亚迪公司是行业龙头,也是民族品牌的骄傲和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杰出代表。
郑州比亚迪项目投产是河南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2021年9月签约以来,双方紧密协同、相互支持,37 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 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河南速度,也为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7月19日,比亚迪海洋网新一代主流中型轿车海豹DM-i在郑州量产下线。作为比亚迪落户郑州后首发的首款全新车型,海豹DM-i彰显了比亚迪海洋网在中级车市场的“野心”。
目前,郑州航空港正加快培育“4+3+3”产业体系,其中,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其中重要版块。
为做好落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上下游产业链服务保障,郑州航空港区先后引进了中德隐形冠军企业示范园、日能集团、鑫鹏集团汽车配件产业园等项目。
当下,郑州航空港汽车城4个总投资约70亿元的汽车城片区配套商业项目也已集中开工,此后还将陆续建成学校、医院、住宅、消防站、公交场站等生活配套设施,以此全方位保障比亚迪等入驻企业的需求。
在郑州港区新能源汽车城,新能源汽车领头羊比亚迪七期项目,总占地16000余亩,可谓是汽车行业的一个超级项目!首期汽车产能40万辆,二期汽车产能60万辆,总产能过一百万辆!从签约到动工不足四十天,从动工到产品下线仅一年半,2023年内就形成强大投产能力,4月份宋puls、海豹等车型已经下线,动力电池工厂同期已经投产,零配件等配套项目同步进行,当前项目已经建设至四期,可谓又是一个河南速度。
中原逐鹿,郑州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全市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少林客车、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已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涵盖了客车、皮卡、SUV、MPV、轿车、轻卡、中重卡车等系列化的产品体系。
目前,郑州市拥有宇通重工、郑州红宇、郑州宏达、佛光发电、郑州博歌、比克新能源汽车等专用车企业15家,产品覆盖环卫车、冷链运输车、水泥罐车、桥梁检测车、电源车、防爆器材运输车等多品类车型。拥有精益达、比克电池、泰新座椅、科林空调、优尼冲压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
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市汽车产量41.73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汽车6.98万辆,同比增长36.7%。
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到2025年,河南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近两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作为重大专项来推进,优化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郑州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专业化、协作化、联动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
郑州市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瞄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目标的郑州,正在奋力向前,加速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