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镇域经济前十,为何被东莞“垄断”?

摘要:4月14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的《广东镇域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网友关注。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14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的《广东镇域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网友关注。

这份“百千万工程”实施后的首次评估《报告》,对广东镇域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系统分析,评价出100个综合发展力水平较高的镇域。其中,东莞有7个镇强势上榜十强,东莞是如何做到的?

1

七镇杀入十强,看东莞镇域经济崛起

《报告》显示,东莞市虎门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中山市小榄镇、东莞市长安镇、东莞市大朗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东莞市厚街镇、东莞市常平镇、东莞市塘厦镇、东莞市寮步镇为广东省镇域综合发展力的前十。

这一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东莞镇域经济的强劲实力。而东莞镇域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产业迭代的胜利,将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至全新高度。

过去一年,东莞市虎门镇加速打造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成功首次推出世界服装大会、虎门服交会、大湾区时装周“三会”联动,不仅改写了传统服装产业的发展逻辑,更在全球时尚价值链中刻下“东莞坐标”。数据显示,2023年,虎门服装服饰业年工业总产值约438亿元,年销售额超845亿元。

除优势产业之外,虎门镇还在持续布局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成功招引12宗总投资超50亿元的优质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7.2%、增速全市第1,制造业投资连续3年保持双位数增长,新上规工业企业103家、总数达810家。这种产业协同效应,让虎门镇成功地打破了“服装代工”的刻板印象,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长安镇的发展更可圈可点。据东莞市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东莞市不断做强做优镇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东莞市长期名列前茅的经济发展“排头兵”,长安镇成为东莞市首个、全省第3个千亿镇,东坑、谢岗、寮步、企石、洪梅、大朗等11个镇实现5%及以上的经济增速。

长安镇的崛起路径更具示范意义。依托千亿级电子信息和500亿级五金模具两大支柱产业,长安镇不仅成为全省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更构建起区域领先的智能制造生态,孕育出了OPPO、vivo等全球知名企业,汇聚超1000家上下游企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镇域经济竞赛中,东莞市正以镇域经济进阶,筑牢经济版图。2024年,东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82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不过,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吕成蹊亦提到,当前东莞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传统产业转型潜力有待激发,新兴产业发展仍需聚链成群,未来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文旅与商贸的融合还不够紧,现代服务对先进制造的支撑还不够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东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仍要加快。

2

十强占七席,其他城市输在哪里?

该《报告》不仅折射出东莞地区发展的深层变革,更揭示了广东镇域经济现代化的突围路径。而东莞镇域经济的出色表现,也映照出广东其他区域发展的焦虑。比如,曾经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如今正在焦虑中艰难转型。

当东莞镇域以OPPO、vivo重构产业链时,中山却陷入路径依赖,不仅GDP被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远远超越,也没有把握住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比如,“中国灯都”古镇镇,其鼎盛时期商户云集,享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但步入新时代以来,却因固守传统光源技术错失转型机遇,市场份额远不如前,折射出中山产业升级的集体困境。

如今,中山市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新兴产业及规模企业数量有限。要想再次崛起,中山市必须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

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深水区,仅靠部分城市的单点突破,恐难以支撑整体发展,以中山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城市,亟需加快转型步伐,应对新时代的发展挑战。

AI财评
【财经锐评】东莞镇域经济登顶的产业密码与区域启示 从财经视角看,东莞七镇霸榜的深层逻辑在于完成了从"产业集群"到"产业生态"的跃迁:虎门服装业通过"三会联动"重构全球价值链,长安镇培育出OPPO/vivo等链主企业,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闭环。这种"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东莞镇域经济平均增速达5%以上,贡献全市GDP超40%。 对比中山的转型困境,暴露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分水岭:东莞用研发投入(2023年R&D占比3.7%)换来了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而依赖传统代工模式的城市正面临"微笑曲线"底部的利润挤压。数据显示,东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大湾区竞争已进入"链式创新"新阶段,东莞案例证明:镇域经济突围需要构建"科技+制造+服务"的三维价值网络,任何单点突破都难以持续。未来需警惕过度依赖头部镇域的风险,建议通过财税杠杆引导镇际产业协同,防止资源虹吸效应扩大发展差距。
注:本文转载自一杭工作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