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这是母婴前沿的第2637篇原创

在健康消费爆发和跨境电商成熟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海外营养品涌进中国市场。据相关报告显示[1],2023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规模就已达到了5483亿元,其中营养保健以近一年40%的购买率成为进口品类的主力。

然而,在这繁荣背后,“商标纠纷”却频频发生。不仅令诸多企业苦心经营的品牌声誉毁于一旦,也令品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纽瑞优 Neurio:

跨境合作的商标权隐患

今年3月中旬,福清法院联合榕城海关驻福清市办事处、福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审结的一起侵害商标权的案件,组织开展了一场集中销毁的行动。此次,涉事的营养品品牌为“纽瑞优 Neurio”,总计销毁了6138罐带有“JAT”标识的白金版、免疫版乳铁蛋白调制乳粉。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然而,经了解笔者此事内情并不简单!因为使用“NRI”标识的广州奥提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提瓦”)和使用“JAT”标识的澳大利亚姗妮娅公司(Sunnya Pty Ltd,简称“姗妮娅”)都在争抢“纽瑞优 Neurio”商标的所属权。

需要指出的是,两家企业因此事已纠葛两年之久。自2023年起,奥提瓦和姗妮娅就开始了你告我、我告你的“争”商标权之路。截至目前,双方连带着他们的渠道商在国内外法院不算二审,至少已经打了10场诉讼[2、3、4]。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奥提瓦指出[5]:2011年,奥提瓦在中国注册了“Neurio 纽瑞优”商标。2014年和2020年,奥提瓦委托姗妮娅在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注册代持“Neurio 纽瑞优”商标。但根据委托协议约定,奥提瓦有权随时终止姗妮娅代持及使用该商标。随后,由于JAT王战的介入,导致合作崩塌。2022年10月21日,奥提瓦终止姗妮娅代持和使用Neurio纽瑞优全球商标,但结果是姗妮娅违约抢夺。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而姗妮娅表示[6]:Neurio品牌由姗妮娅于201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创立,并于2018年被澳大利亚上市公司JAT收购。纽瑞优产品源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商标注册唯一所有人为姗妮娅。未经姗妮娅授权,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生产纽瑞优产品是严格禁止的,而奥提瓦曾是姗妮娅在中国大陆的代理经销商。

截至今年3月,根据两方官方披露:奥提瓦赢了六场,姗妮娅赢了约2场。

多个法院认为:商标权具有地域属性,仅在其注册的地域范围内具有效力。因此,判断某一产品是否为侵权产品,应当以该产品上所使用的标识是否经过了国内注册商标权利人的许可,相关标识和商品是否与国内注册商标权利人的标识、核定使用的商品构成相同或类似。

事实上,奥提瓦和姗妮娅原本很“亲密”,因为姗妮娅本身是由时任奥提瓦股东的陆某和何某成立。前期,在奥提瓦的统一管理下,姗妮娅负责在澳洲采购,奥提瓦负责在中国销售。2018年,JAT收购了姗妮娅51%的股权。但“Neurio”商标并不在姗妮娅公司下面,而是有由陆某个人持有。由于个中原因,陆某授权给了姗妮娅商标的使用权。但随着JAT高层换血,导致奥提瓦和JAT,连带着姗妮娅关系破裂,最终走上了商标之争[7]。

现如今,这一商标纠纷仍没有结束。不过纽瑞优 Neurio的商标权博弈,让我们看到跨境合作中商标布局的重要性。

童年时光:

代理商与品牌方的博弈

无独有偶,“童年时光”也同样陷入过商标纠纷之中。

据了解,南京童年时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南京童年时光”)在2013年-2020年期间经营的是美国ChildLife的品牌产品,但在2021年却换成了德国儿童营养品品牌inne。然而,由于南京童年时光在运营二者时都使用了其注册的“童年时光”商标,导致消费者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品牌。

基于此,一场商标之战正式打响。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美国ChildLife品牌指出:2009年,陆启东作为第三方公司员工开始接触Childlife品牌。2010年,第三方公司成为Childlife品牌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的独家代理经销商。然而,同年陆启东就与其妻子郭智娟、兄弟陆启峰成立南京童年时光,郭智娟担任法人、执行董事。同时,在ChildLife品牌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注册了“童年时光”和“ChildLife”商标。

2011年,南京童年时光成为第三方公司下属的二级经销商。2012年,第三方公司退出。2013年,南京童年时光正式成为ChildLife在中国的一级经销商。就此,ChildLife品牌在大陆市场上展开了近十年的线上营销活动,“童年时光”一直且仅指向ChildLife品牌产品。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但对此,南京童年时光表示:我司于2010年4月申请注册“童年时光”商标,2011年该商标注册成功。childlife在2011年前无对应中文商标,2011年后曾以“赛儿乐”作为中文商标进行销售和宣传。2013年,童年时光和childlife正式开始合作,在ChildLife公司供货的“childlife”产品上使用“童年时光”商标。

“童年时光”和“childlife”分属于两个公司,为完全独立的品牌,鉴于当前双方合作关系已经结束,我司在此澄清“童年时光”与“childlife”彼此独立,随着合作关系的终止两者已不存在任何关系。

双方各执一词下,就“童年时光”商标纠纷僵持了近三年,最终在2023年底迎来了法院的审判结果。杭州中院认为:童年时光公司于2010年4月20日同时申请注册“童年时光”“CHILDLIFE”并非巧合。经长期呼叫、多年使用并销售至今,有“童年时光”和“CHILDLIFE”防伪标志的商品获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因此,inne产品中使用“童年时光”,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行为。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随后不久,inne品牌发布品牌重要声明,强调“inne”品牌是完全独立的品牌,目前流通的“inne”产品不侵犯任何人的任何权益。目前,inne的运营有多家公司参与,包括郭智娟的香港妈妈花园有限公司、陆启峰的南京绿野仙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郭桂林的南京童年时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

德国inne与美国Childlife的商标之战,揭示了代理商与品牌方在商标使用、质量把控与商业伦理上的多重矛盾。

警钟:跨境商标纷争频发

企业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值得关注的是,跨境商标纷争并非孤立事件。

此前,美国惠氏有限责任公司和广州惠氏宝贝母婴用品有限公司曾因“惠氏”“Wyeth”等商标展开了多年的知识产权较量;同样,海巴布豆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和泉州市巴布豆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也因“BABUDOG及图”商标也展开了激烈纷争。

而这也为整个营养品行业乃至所有跨境贸易领域敲响了警钟。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商标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在全球化布局中,企业应构建严密的商标保护网。同时,在合作中要明晰商标权属,签订严谨的商标使用与保护协议,避免引发纠纷。

这些案例不仅是企业间的利益纠葛,更关乎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消费者角度看,商标纠纷带来的是选择困惑、质量担忧与维权困境;从渠道层面看,商标乱象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渠道良性发展。

母婴前沿, 进口营养品的商标之殇

现如今,进出口贸易已经十分常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快讯》(涵盖截至3月初的数据)显示,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发展中经济体和强劲服务贸易的推动下,2024年世界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3万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3.7%。

但同时,商标案件也与日俱增。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仅在美新立案和结案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共计1762起,其中商标诉讼案件数量为1119 起,新立案757起,较上一年增长5.43%,结案815起。

显然,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必须要加强。

资料参考:

[1]京东国际联合尼尔森IQ发布,《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

[2]纽瑞优NEURIO,《纽瑞优Neurio品牌维权成果通报暨品牌保护行动发布会圆满举行》

[3]Neurio纽瑞优海外官方,《JAT集团官方声明丨关于Neurio纽瑞优品牌澳门诉讼案件胜诉的公告》

[4]Neurio纽瑞优海外官方,《官方公告 | JAT集团旗下Neurio纽瑞优品牌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诉讼案件胜诉》

[5]纽瑞优NEURIO,《奥提瓦——纽瑞优全球商标拥有者》

[6]Neurio纽瑞优海外官方,《纽瑞优品牌郑重声明》

[7]方有得,知产力,《知名奶粉品牌“纽瑞优Neurio”的商标“劫”》


AI财评
【财经视角:跨境商标纠纷背后的商业博弈与风险警示】 从财经维度看,进口营养品商标纠纷频发折射出跨境商业合作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与全球化经营的矛盾,企业若未构建全球商标矩阵(如纽瑞优案例中澳洲与中国的商标割裂),极易陷入法律真空地带;二是代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错配,童年时光等案例显示,渠道商通过本土商标注册截流品牌商市场权益,暴露出"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品牌方对渠道控制力的薄弱;三是资本市场介入加剧利益冲突,JAT收购姗妮娅后引发的控制权争夺,凸显资本方与创始团队在商标战略上的认知差异。 更深层看,这类纠纷直接冲击企业估值三要素:品牌溢价能力(商标不确定性导致商誉减值)、渠道稳定性(经销商信任危机)及现金流可持续性(诉讼冻结资产)。建议跨境企业:1)采用"商标先行"策略,在核心市场完成防御性注册;2)建立渠道商分级授权体系,通过股权绑定或收益分成替代单纯品牌授权;3)在并购协议中明确商标权属条款。当前跨境电商渗透率已达35.2%(艾媒数据),这类案例警示:粗放的品牌出海模式已不可持续,知识产权应作为战略资产纳入企业投融资决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