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发布15则舆情管理制度,是什么在“触痛”上市公司的神经?

摘要:根据发布时间统计,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已有601家上市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其中,1月份有224家;2月份有136家;3月份有166家;4月以来已有75家上市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

2025年4月14日22点34分,恒为科技成功发布《舆情管理制度》。同一天内,这已经是第15家发布该制度的上市公司。

按照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另外14家分别是耐科装备、双象股份、中密控股、网达软件、顺威股份、海正生材、杰克股份、天赐材料、宁波联合、迪普科技、安利股份、万马科技、维科技术、密尔克卫、恒为科技。

超600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

从上市公司对于舆情的定义,所谓的舆情包括:

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其中,重大舆情指的是传播范围较广,严重影响公司公众形象或正常经营活动,使公司已经或可能遭受损失,已经或可能造成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变动的负面舆情。

上市公司制订舆情管理制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公司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舆情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监管要求,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及公司章程,切实保护投资者和公司的合法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升级为董事长、总经理直管的“一把手”工程。据披露,上市公司设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领导小组”)机制,在重大舆情发生时组织成立,由公司董事长任组长,董事会秘书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根据发布时间统计,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已有601家上市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数量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一半,速度明显加快。

其中,1月份有224家;2月份有136家;3月份有166家;4月以来已有75家上市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

巧合的是,在1月1日16点04分,远程股份、棒杰股份、罗莱生活、伟星股份4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了舆情管理制度。

按照交易所分布,北交所有84家;上交所有176家,深交所有341家。

值得关注的是,有12家ST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分别是*ST汉马、*ST合泰、*ST恒立、*ST恒宇、*ST九有、*ST天创、ST百利、ST凯文、ST联创、ST天邦、ST雪发、ST中珠。

积极应对“高危”时代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和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给企业、政府甚至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上市公司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控,是一个值得研究且必要的新课题。

“几百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舆情管理制度,毋庸置疑,大家对舆情的重视程度更高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真正的重视是要落到实处。”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制度存在“抄作业”的情况,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

从内容上看,上市公司发布的舆情管理制度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总则、舆情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工作职责、各类舆情信息的处理原则及措施、责任追究、附则5部分,存在框架与章节高度相似、大段文字相同,不同行业、主营业务、舆情定义和挑战、应对策略和机制、实施内容和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得极其微弱。

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舆情信息的报告流程、一般舆情和重大舆情的不同处置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一般舆情由董事会秘书和证券部根据舆情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发生重大舆情,舆情工作组组长应视情况召集舆情工作组会议,就应对重大舆情作出决策和部署。证券部同步开展实时监控,密切关注舆情变化,舆情工作组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传播范围。

在上述人士看,舆情管理是一项实务性非常强的工作,不是“搞定”媒体这么简单,特别是事先防范远比事后处置更为重要。舆情管理应主动内化和充分前置,如针对违规、业绩波动、利空信息披露、遭遇调查或纠纷诉讼等典型情境,有针对性进行前瞻考虑、有备不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所欠缺的。

“舆情也是动态复杂多变的,即便有的看起来相似,却很难凭复制经验解决。舆情管理制度建设只是起步,需要配套可操作的实施机制、可胜任的团队,并针对不同情境,持续开展能力训练。否则,只会沦为一张废纸。”


AI财评
【舆情管理新规密集出台,上市公司风险意识升级】 2025年超600家上市公司集中发布舆情管理制度,反映资本市场对信息风险管控的紧迫性提升。从制度内容看,企业普遍将舆情管理上升至“一把手工程”,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但同质化严重,缺乏行业适配性,存在“模板化”倾向。 **核心动因**:监管趋严(如《上市规则》细化要求)及股价波动敏感性增强,倒逼企业完善合规体系。ST公司积极跟进,凸显舆情对风险企业的放大效应。 **潜在问题**:多数制度重事后处置轻前置预防,对业绩暴雷、ESG争议等高频场景缺乏针对性预案,实操性存疑。舆情管理需与IR、PR部门协同,而非孤立运作。 **建议方向**:企业应结合业务特性(如消费类企业侧重产品质量舆情,金融类聚焦合规风险)定制方案,通过压力测试提升实战能力,同时借助AI工具实现舆情动态监测,将管理成本转化为品牌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