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升级光环VS转基因质疑?HMOs奶粉添加热潮下的冷思考

在高质量育儿的当下,每一个成分都能左右年轻家长们的消费决策。

HMOs,即母乳低聚糖,是母乳中第三丰富的固体成分(仅次于乳糖和脂肪),也是当前母婴营养领域的“明星成分”。

然而,随着HMOs的声名鹊起,伴生出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大。其中,处于风暴口的便是:HMOs是不是“转基因产品”?

母婴营养新顶流“HMOs”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

在此之下,深度模拟母乳成为了各个乳企在研发领域竞争的焦点。而HMOs作为母乳中重要的成分之一,自然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都在科研端对HMOs进行深挖。其中,包括雀巢、科汉森、帝斯曼-芬美意、IFF、惠氏、菲仕兰等外国企业。以及伊利、蒙牛、飞鹤、澳优、恒鲁生物、虹摹生物、一兮生物、芝诺科技、嘉必优、恒鲁生物等国内企业。

在此之下,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2年,全球母乳低聚糖(HMO)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54.75百万美元增加至459.4百万美元。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83.35百万美元,2023-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55%。

据了解,HMOs之所以能被众星捧月,原因在于它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首先,HMOs的结构多样。由“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岩藻糖和唾液酸”这五种单糖不同排列而成,而每一种HMO通常会有3-20种单糖。

迄今为止,已有200余种 HMO被发现,150余种不同的HMO结构得到分离和鉴定。根据结构类型不同,HMOs主要分为三种:

1.中性岩藻糖基化HMOs

2.中性非岩藻糖基化HMOs

3.酸性唾液酸化HMOs

而在我国,卫健委截至目前仅批准了两种母乳低聚糖(HMO),即:2′-岩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N-新四糖(LNnT),可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调制乳粉(儿童用)以及特殊医学婴儿食品中。

由此,引发了产品端“迭代出新”热潮。笔者看到,市面上陆续有企业宣布推出添加/含有HMOs成分的产品,以婴配粉居多。

例如,金领冠珍护铂萃、海普诺凯荷致、飞鹤星飞帆卓睿、惠氏启赋蓝钻、爱他美白金版等等。意图很明确,就是抢占市场,分一杯羹。

其次,HMOs的功能多元。尽管HMOs基本上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所消化,但可被肠道内微生物利用,从而分布于身体组织器官。

有研究表明,HMOs有促进双歧杆菌定殖,改善肠道菌微生态、维持肠屏障、抵抗病原菌感染、调节免疫以及神经发育、认知功能等功能。

具体到,2′-FL可改善肠道健康和增强免疫功能[1]、减少急性过敏症状,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2];而LNnT可以选择性刺激婴幼儿肠道多种有益菌[3][4],或可降低的NEC和肺炎发生风险[5]。

除上述提到的功能,还有其他,但在此不做赘述。总而言之,这些进一步证实了2′-FL和LNnT在婴幼儿健康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HMOs产品自然而然成为了许多新生代家长的“心头好”。

使用转基因菌株HMOs引争议

可随着信息壁垒的逐步瓦解,HMOs的制造流程日益透明,于是“HMOs多为使用转基因菌株生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疑虑。

从消费市场反馈来看,尽管HMOs在促进婴幼儿健康方面被赋予了诸多正面功能,但还是有不少家庭出于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忧,仍倾向于避免购买添加/含有HMOs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据了解,HMOs当前的生产工艺可分为4种:

1.母乳直接提取法。从母乳中分离纯化天然HMOs,但由于原料稀缺,所以此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2.化学合成法。通过多步有机化学反应构建HMOs结构,但因其工艺繁琐且成本高昂,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3.酶促合成法。利用岩藻糖基转移酶等关键酶,以乳糖和岩藻糖为原料催化合成HMOs。尽管此方法具有一定潜力,但同样面临成本高及稳定性不足的挑战。

4.微生物发酵法(生物合成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等),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代谢途径,提高HMOs的产量和纯度。

凭借成本低廉及易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此方法已成为HMOs生产的主流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转基因菌株是该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纵观整个市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共九家2′-FL获批,两家LNnT获批,涉及企业帝斯曼、IFF、虹摹生物、一兮生物、嘉必优、AP Tech、山东合成远景、诺和新元、量子高科、朗健生物[6]。

需指出的是,这些企业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微生物发酵法。

一说到转基因,很多人都是谈虎色变。因为转基因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特定的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使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所以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始终是争论的焦点。

这些担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转基因作物携带的外源基因是否会在人体健康上引发未知副作用?

二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所产食物,是否潜藏着新的致敏原或毒性成分,甚至会诱发慢性疾病?

人们认为尽管当前转基因食品看似“安全无害”,但其长期效应仍如同一个“未知的黑箱”,充满不确定性。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而言,多数家长出于保护原则,不愿承担这一潜在风险。

终产品HMOs不含基因工程菌及其残留物

事实上,消费者的担忧也引起了业内关注。有不少专家发声:HMOs不是转基因产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发布的《母乳低聚糖(HMOs)的科学共识》中指出: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MOs在获取可高效合成HMOs的基因工程菌后,要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发酵、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等技术得到纯化的HMOs。

在此过程中,基因工程菌、引入的外源基因,以及外源基因转录翻译产物均被去除。

因此欧盟已将发酵法生产的HMOs,视为“化学定义的纯化物质”,并将HMOs从转基因管理范围中豁免,即不作为转基因产品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HMOs使用转基因菌株的态度可以总结为“积极研究、审慎应用、严格管理”。

在HMO生产中使用转基因菌株,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包括安全性评价、生产许可和市场监管等环节。只有通过这些严格的评估和审批,相关产品才能合法地进入市场。

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准备并提交详细的安全性评价材料经农业农村部审查,以确保转基因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

只有在通过这一阶段的评估后,企业才能向国家卫健委提交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请,进一步根据《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等要求对申请材料审查和审批。

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国家层面一直在积极推进研究。农业农村部曾表示:“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目前,中国在转基因水稻、玉米、棉花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突破和成果。

有人指出:转基因并非不好,人们抵触是因为对它认知不够,所以往往受负面言论和“宁可信其有”心理的影响。

为此,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科普部组织专家编写了《理性看待转基因》的科普宣传大纲,期望能向社会传递科学、权威、客观的信息,使公众能科学理性地对待转基因技术及产品。

综上可见,HMOs的营养必要性、应用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如何打破“热度与争议并存”的发展桎梏,是行业所需要关注的重点。

资料参考:

[1] Ignasi Azagra-Boronat, M. J. et al. (2019). Immunomodulatory and Prebiotic Effects of 2'-Fucosyllactose in Suckling Rat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 1773. doi: 10.3389 /fimmu. 2019.01773

[2]Castillo‐Courtade L, Han S, Lee S, et al. Attenuation of food allergy symptom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in a mouse model [J]. Allergy, 2015, 70(9): 1091-1102.

[3] Bunesova, V.; Lacroix, C.; Schwab, C. Fucosyllactose and Lfucose utilization of infant Bifidobacterium longum and Bifidobacterium kashiwanohense. BMC Microbiol. 2016, 16 (1), 248.

[4] Prieto, P. In vitro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a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lacto-N- neotetraose,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ods Food Ingredients J. Jpn. 2005, 210 (11), 1018−1030.

[5] Zhang P, Zhu Y, Li Z, et al. Recent advances on lacto-N-neotetraose, a commercially added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in infant formul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2, 70(15): 4534-4547.

[6] NewsH,母乳低聚糖HMO,产业要闻| 国内共九家2′-FL获批!两家LNnT获批.


AI财评
**财经视角下的HMOs市场机遇与挑战** HMOs作为母婴营养领域的“明星成分”,凭借其模拟母乳的核心优势,正推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高端化升级。全球市场24.5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3-2029年)显示其强劲潜力,国内企业如伊利、飞鹤等加速布局,试图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 然而,转基因生产技术的争议成为市场扩张的隐忧。尽管监管机构明确终产品不含转基因残留,但消费者认知偏差可能抑制需求释放。企业需强化科普投入,同时探索非转基因工艺(如酶法合成)以差异化竞争。 短期看,HMOs是高溢价产品的“加分项”,但长期需解决成本与规模化瓶颈。政策端,中国对转基因应用的审慎态度或延缓审批进度,企业应提前布局技术储备与合规路径。总体而言,HMOs赛道机遇与风险并存,品牌需平衡技术突破与市场教育,方能真正撬动千亿级母婴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