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大讯飞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9.36%。
文/每日财报 风车车
AI企业这么多,科大讯飞凭什么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一方面是这家安徽的AI国家队明星企业,用自己的硬核实力,打造属于中国人的AI科技新范式。另一方面是在商业化进程中,科大讯飞率先收获大模型产业红利。
科大讯飞2024财报显示,全年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重回双位数增长轨道;归母净利润5.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9.36%。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24.95 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创历史新高,高销售额回款的强劲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核心业务“多点开花”,盈利能力持续攀升
“增速与增效” 构成了科大讯飞 2024 年财报的首要亮点。分季度看科大讯飞的利润水平在逐步提升,并在2024年第四季度跑出加速度,单季营收达84.94亿元,净利润9.04亿元,创下单季盈利新高。
进入2025年,公司依然延续增长势头。科大讯飞Q1营收46.58亿元(+27.74%),亏损同比缩窄35.68%,远超市场预期;同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5.68%和48.29%,经营性现金流量较去年同期改善6.7亿元。
营收持续增长,现金流稳健运作,这在科技行业并不容易,科大讯飞怎样做到的?
在2024年的业绩说明会上,科大讯飞高管们给出了答案,“坚定做优C端、做强B端、优选G端的战略,在经营上自我要求和约束”,提高毛利率,不断调整方向聚焦核心业务。
近两年公司产线数从60条减至46条,彰显出降本增效的决心。“公司把低毛利率业务诸如系统集成类、定制开发类的业务往下调,推动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科大讯飞高管表示。
财报里的第二个亮点是:“核心赛道高线爆发”,撑起增长引擎。
(1)开放平台与消费者业务。该业务板块去年营收78.86亿元,同比增长27.58%,稳坐第一大业务板块。其中,开放平台、智能硬件分别实现收入51.72亿元、20.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33%、25.07%。智能硬件产品表现尤为亮眼:搭载星火大模型的办公本、翻译机、录音笔等智能硬件在双11、618大促销售额均增长超120%,办公本收入在2025Q1同样增长50%。
这个结果表明两个趋势,一方面讯飞开放平台愈发走向生态化,与开发者和产业界共享AI红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讯飞的产品,并将其融入日常办公和生活,侧面也佐证公司硬件产品正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
(2)智慧教育。这条业务线主要为客户提供校园数字化教学、考试、因材施教解决方案等,营收72.29亿元,同比增长29.94%,其中学习机2024年收入翻番,2025Q1接近翻番,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3)智慧汽车与医疗。汽车业务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42.16%,医疗板块分拆上市后市值增长29.8%;医疗大模型在诊疗、用药等场景落地,晓医App用户量大幅增长,彰显了 AI 技术在赋能传统行业方面的巨大潜力。
(4)企业解决方案。收入达到6.43亿元,同比增长122.56%,其中大模型解决方案中标项目数91个、中标金额8.48亿元,中标项目数及中标金额断层式位列所有厂商榜首。已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奇瑞汽车、中国一汽、大众汽车、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科大讯飞整体业务与核心模块的增长,得益于 “行业红利(AI大模型)+ 战略聚焦” 的双重驱动。
2024 年作为AI大模型商业化元年,国内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5.5倍,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科大讯飞凭借技术领先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在复杂的挑战中,收缩G 端业务,聚焦现金流更优的C端和B端高价值场景,实现了良性增长。如今,在专项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当下,叠加内需市场扩容与民生刚需升级的双重机遇,公司又面临着更好的机会。
顶天立地创新,大模型+生态构建AI护城河
而在整个AI大模型发展浪潮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保持良性成长,全球众多上市公司陷入增长瓶颈,财务压力增大,而科大讯飞却在科技赛道中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董事长刘庆峰更是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公司最珍贵的是人才和创新,什么都可以节约和降本,唯独对人才和研发投入不能吝啬”。
他提出,科大讯飞的创新基因在于实现“技术顶天”与“生态应用立地”的双向突破。
技术顶天最好的例子,无疑是公司在星火大模型上的战略投入,敢于对标全球顶尖产品。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5.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19.62%,而华为近几年的研发投入也在20%左右,作为一家营收规模几百亿的企业,能有将近20%的研发投入,在行业并不多见,足以体现科大讯飞在顶天立地上的决心。据悉,仅在大模型研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模型应用落地等方面,2024年新增研发投入达到7.4亿元。
截至目前,讯飞星火大模型仍是唯一由全国产化算力平台训练的通用大模型。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加大星火大模型研发投入。4月20日,深度推理大模型 —— 星火X1迎来全新升级,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等通用任务上效果显著提升,在模型参数比业界同类模型小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整体效果对标 OpenAI o1 和 DeepSeek R1,进一步巩固了其在 AI 核心技术研究和模型训练体系方面的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之外,应用落地同样关键。目前,科大讯飞AI服务市场联合1280家服务商,打造覆盖150+行业的解决方案库,2024年GMV达9.7亿元。以上海核工院为例,基于星火大模型开发的核电文档智能审查系统,月均处理1.4万份文件,效率提升70%。大模型技术也为公司其他业务带来深度赋能,如学习机依托 AI 大模型实现试卷精准诊断、个性化教学;办公本、翻译机等产品借助大模型升级功能,海外销量增长近 200%,成为国产 AI 硬件出海的标杆。
正如年报所述,2024 年公司成功构建了 AI 行业应用、AI 开放平台和 AI 消费者产品三大商业化落地体系。
肩负使命,要做中国AI新代言
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科大讯飞的战略与国家创新方向高度契合。刘庆峰在业绩会上坚定表示:“中国是唯一不会被美国彻底甩开的国家,底座模型差距动态维持在半年到一年,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大模型。”
“坚持1+N,我们有能力,国家有需求”,这是刘庆峰对市场的回应。在这种信念的坚持下,科大讯飞主动地融入国家使命,聚焦“自主可控+产业赋能”两大方向。
以坚持底座大模型投入为例,刘庆峰回应称,第三方公司结合开源模型与行业经验训练出的大模型和讯飞底座模型结合行业经验训练的大模型,无论是尺寸灵活性、适配深度还是最终效果,都存在差距。最终效果上,经过评估至少会有10%以上的差距,这直接决定模型是否具备商业化落地价值。
这种坚持不仅源于技术追求,更承载着国家战略安全的使命。不论是央国企、还是金融、安全等关键领域,对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的需求非常迫切,而科大讯飞基于国产算力训练,各方面的可靠性都更胜一筹。
在此基础上,科大讯飞还牵头参与核能、金融、医疗等领域AI标准,推动大模型从技术到产业的“无缝衔接”,争夺技术研发到产业标准的话语权。
在全球化布局上,科大讯飞致力于在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加速渗透,将中国大模型和AI技术推向世界舞台。
未来的 AI 竞争,是在资源约束下的极致创新。正如刘庆峰所言,“我们将来一定要在更小的算力、更小的尺寸、更小的资源占用下,做出来对标业界最好的成果,这个是中国下一步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非常重要的方向和课题。” 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1万亿元,并在2035年达到1.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6%。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模型算法—产品价值—业务增长”商业飞轮加速转动,科大讯飞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