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核电项目开闸,中国核电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电力股批量涨停

摘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新机组,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新机组,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受消息刺激,4月28日,A股电力行业板块震荡拉升。截至收盘,华电能源、三峡水利、华电辽能、华银电力等多只个股涨停。

10台新机组获批

2025年,中国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此次获批的新项目分别是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共计5个项目、10台新机组。

自202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一直保持着常态化的审批节奏。

当前我国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技术创新驱动

不仅规模保持领先,我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明显加强。去年已实现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表示,我国现已形成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开发了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电技术。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新项目全部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其中包括8台“华龙一号”机组。今年1月1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福建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事实上,核电行业稳步成长,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巩固提升。经过40余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进一步提高核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大力支持第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积极探索核能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为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产业链协同推进

近年来,我国积极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规模化应用先进建造技术,确保核电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掌握核电关键主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核能产业链人才队伍日趋完善。

中国核电(601985.SH)是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旗下有多家核电项目公司。根据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核电控股在运机组26台,装机容量2496.20万千瓦;控股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7台,装机容量1942.9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合计4439.10万千瓦。

中国广核(003816.SZ)是中广核核能发电的唯一平台,主要业务包括建设、运营及管理核电站,销售该等核电站所发电力,组织开发核电站的设计及科研工作。中国广核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管理28台在运核电机组和16台在建核电机组(其中包含本公司控股股东委托本公司管理的8台机组),装机容量分别为31798兆瓦和19406兆瓦,占全国在运及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的45.02%。去年,中国广核管理的核电站的总上网电量为2272.84亿千瓦时,占全国核电机组上网电量的54.38%。

除上述公司外,华银电力、闽东电力、华能国际等公司也在核能核电领域有所布局,相关业务均在稳步推进中。

业内人士表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中国核能发展有望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AI财评
【核电行业迎来扩容机遇,产业链投资价值凸显】 国务院此次核准5个核电项目、10台新机组,释放出我国核电建设加速的明确信号。从财经视角看,这一决策背后有三重逻辑值得关注: 1. 政策驱动下的千亿级市场空间 2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将直接利好核电全产业链,从设备制造商(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到工程建设商(如中国核建)都将受益。值得注意的是,新项目全部采用自主三代技术,印证了"华龙一号"等国产技术的商业化成熟度,技术溢价能力提升。 2. 行业龙头强者恒强 中国核电(装机容量4439万千瓦)和中国广核(市占率54.38%)作为双寡头,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将率先享受新项目红利。其稳定的现金流特性(核电上网电价锁定)对长期资金具备吸引力。 3. 技术迭代创造新增长点 四代技术研发获政策明确支持,高温气冷堆等前沿领域可能催生第二增长曲线。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储备的央企与产学研结合紧密的专精特新企业。 风险提示需关注建设周期长带来的资本开支压力,以及核安全监管趋严可能增加合规成本。总体而言,核电板块兼具稳增长属性与高端制造升级概念,适合作为能源转型主题的核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