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大连金州联丰村镇银行进入破产程序的消息,让东北地区的地方金融版图再次受到关注。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近期,大连金州联丰村镇银行进入破产程序的消息,让东北地区的地方金融版图再次受到关注。作为第七家被批准破产的银行,联丰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由大连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大连农商行”)全盘承接,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地方金融机构,以“接盘者”的身份走入公众视野。在银行业风险处置常态化的背景下,大连农商行的实力与挑战,成为观察地方中小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
罕见的“接盘”
我国银行业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自1998年以来,仅有7家银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从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清算,到包商银行这一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例,每一次银行破产都伴随着复杂的风险处置过程。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次联丰村镇银行的破产处置中,地方农商行成为了核心承接方。
联丰村镇银行6个营业网点的业务被大连农商行旗下分支网点无缝对接,储户的存单、存折、银行卡等介质均可正常使用,资金与交易安全得到保障。这种“平稳过渡”的处置方式,既体现了金融监管部门对风险化解的成熟把控,也凸显了地方主力银行在区域金融稳定中的支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有的银行破产案例中,由地方农商行主导承接的情况并不多见。此前辽宁省内的沈阳农商行曾接管过1家农商行和1家村镇银行,并在2023年牵头合并30家农信联社组建辽宁农商行,形成“全省统一法人模式”。这种地方金融机构整合与风险承接的实践,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市场对大连农商行与辽宁农商行未来的协同可能性产生联想。
实力素描
从公开数据来看,大连农商行具备区域领先的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资产总额达1557.64亿元,注册资本49.5亿元,拥有336个营业网点和4000余名从业人员,是大连地区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作为东北地区第一家以市为单位整体改制组建的农商银行,大连农商行的发展轨迹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其前身为大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辖属8家县级行社,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2024年末的数据显示,该行250个营业网点中,既有异地分行,也有深入乡镇的分理处和储蓄所,这种“全域渗透”的布局,使其在承接区域性金融机构业务时具备天然优势。
不过,规模与布局的优势背后,是业务结构的地方依赖性。作为扎根大连的农商行,其信贷投放、客户基础多集中于本地农业、中小企业及居民群体,这种区域性特征既保障了服务的精准性,也使其面临区域经济波动的直接影响。
网点调整与风险承接
就在承接联丰村镇银行业务一个多月前,大连农商行密集关闭了8家营业网点,包括庄河胜利储蓄所、甘井子湾家分理处等。这一举措引发市场对其经营策略的猜测:是主动优化网点布局,还是受业绩压力影响的被动收缩?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数字化金融的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调整成为常态。部分业务量小、服务半径重叠的网点关闭,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但结合其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网点收缩也可能是应对经营压力的务实选择。
在自身风险尚未完全化解的情况下,承接破产银行资产无疑会增加经营压力。联丰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虽能带来客户与资金增量,但也可能伴随一定的不良资产或隐性负债。如何在保障储户权益的同时,有效隔离风险、消化资产,考验着大连农商行的管理能力。
地方银行的突围之路
大连农商行的案例,折射出地方中小银行在金融改革中的普遍困境与机遇。一方面,作为区域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它们需要承担风险处置、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另一方面,自身又面临资产质量、资本补充、盈利模式等多重挑战。
从辽宁农商行的组建经验来看,通过合并重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治理结构,或许是地方农商行的一条突围路径。大连农商行是否会走上类似的整合之路,与辽宁农商行产生更深层次的协同,值得关注。
此外,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下,地方农商行的差异化优势仍有挖掘空间。依托广泛的基层网点,深耕“三农”、小微企业等细分市场,探索数字化转型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可能成为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