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率先拿到了入场券

摘要: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常以“猫头鹰”自喻,一只眼看机会,一只眼看风险。

内容来源|见闻地产

作者|周智宇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常以“猫头鹰”自喻,一只眼看机会,一只眼看风险。

过去多年,他总能预判风险,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到那句著名的“活下去”,面对市场,满怀敬畏之心;他的另一面则是,从十几年前推动万科转型,未雨绸缪,静水流深。如今的万科,已经率先拿到了房地产下半场的入场券。

去年,万科经营性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亿,达512.6亿元,同比增长23.1%。在上市房企中排在第一,远远超过同序列中优秀的华润、龙湖、保利。

3月31日的业绩会是万科管理层多年来,谈到经营性业务时最轻松的一次。郁亮说,经营性业务终于交完了学费,不再是负担,接下来它要有正向贡献了。预计今年的收入也会有两位数增长。

这也意味着,随着经营性业务的增长,万科将逐渐摆脱收入、利润纯来自开发业务的困境,迎来估值重估。曾经“万亿大万科”的宏图,已经徐徐展开。

显然,万科从未失去成为“老大”的野心。在开发时代做了多年老大的万科,在运营下半场也要重现昔日的辉煌。

早在11年前,郁亮就判断行业的“白银时代”将要到来,万科、行业都要改变思维,不能单用销售规模来衡量房企。

于是,围绕地产主业,万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转型,探索“多元物理空间的运营和服务”,涉及商业地产、长租公寓、养老医疗、产业园区、教育度假、物流仓储等。

万科希望,在开发业务之外,寻找更多千亿级的新业务。

彼时,房地产在货币政策刺激下高歌猛进,黑马频出,加杠杆、冲规模仍是行业主流,万科也不免被裹挟其中。 

这也使得万科未能“坚决摆脱高增长惯性,部分城市投资追高冒进”,为后来的销售放缓、净利下滑埋下了种子。

但万科一直没有放弃对经营性业务的探索和布局。从南方区域的“八爪鱼”到华东的“热带雨林”,万科内部持续交着“学费”,直到2018年秋天开始收敛聚焦,基本确定了物业、商业、长租、物流为核心业务。

四年后,万科经营性业务已经蔚为壮观。万物云去年上市,成了彼时港交所最大的一笔IPO;2022年,万物云营收301.06亿元,同比增长27%。

长租公寓泊寓也发展迅速,去年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12.1%。作为中国最大的集中式公寓提供商,泊寓运营管理的租赁住房为21.5万间,年终出租率在95.6%的高位。

2021年中,原COO王海武空降印力,印力和万科原有商业整合也在加快。去年9月,万科把各个区域合计49个商业项目,合计200万平米委托给印力管理,统一以“印象系”进行IP输出和运营。

尤其是在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多个城市,万科也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营业收入TOP10的商业项目里,像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等,出租率也达到97.75%的水平。

对开发商而言,从上半场转向下半场,从住宅转型做其他物业空间的运营,均是“升维”。这同时意味着收入模式的转变,从房地产的开发销售模式,转成以租金为代表的经营性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个转换过程要花大量时间。

比如万科此前长期对标的香港新鸿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纯住宅开始,后来做商业,去年(自然年)大概是650多亿港币的收入,其中210.64亿港币是销售型收入,197.2亿港币是租赁收入。这个过程用了30多年。

而一旦转型成功,首先是收入结构将明显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行业剧烈调整的这两年,万科经营性业务开始成为压舱石。2021年,经营性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2022年来到了超500亿元的水平。

其次,从社区服务到到租赁住宅、商业办公、度假娱乐,多元化场景运营让万科有了城市片区开发、综合改造的能力。对于大客户、地方政府来说,这种能力很有吸引力。近年来,万科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更新业务,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更有利的项目资源。

这便是郁亮十多年前开始布局和追求的:摆脱单纯开发商的身份,彻底转变为城市运营商、资产管理者。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变革,也是万科这一群人的黑暗丛林大冒险。如今,他们成功了,率先拿到了房地产下半场的门票。

与他们一同入场的,还有华润、龙湖、万达、新城等。从收入规模来看,上市房企中万科仍是第一;在收入占比、盈利方面,万科的商业、长租公寓等业务,还待持续发力。

拿到入场券之后,万科未来发力的重心,是如何让利润往上走。他们期待“投、融、管、退”闭环可以形成,能贡献不少利润。

其中之一就是公募REITs的政策支持。监管层对商业REITs已经表态,万科也一直在积极尝试,今年也会有长租公寓、物流的REITs发出。

更重要的则是,万科有了新的技能,新的活法。经营性业务赚的都是小钱、辛苦钱,也是长钱。都是滚雪球的业务,靠的是长年累月、复合增长的力量。这与开发业务的赚大钱、快钱截然不同。

郁亮在业绩会上说,现在他也有些分裂,前脚谈几十亿的合作,回头经营性业务又谈个几十万的生意。但他显然有了更多的安全感。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在任何时代,都是成立的。

长达两年多的房地产大调整,让很多人忽略了,即使没有这场大风暴,经营能力的缺失也将在下半场淘汰掉很多人。而万科十多年的努力和试验,不仅让他们顺利穿越周期,还获得了新的能力。

对于一家想要基业长青的公司而言,危机感和学习能力、进化能力是合而为一的。万科是当代中国房企的生存样本,也是这个行业未来清晰的投射。

驶向未来新世界的诺亚方舟,万科已经登上了。不知还有谁,将与它同行。

注:本文转载自 见闻地产,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