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你:2024年实现营收16.7亿元 产品创新叠加渠道开拓的双轮驱动

4月24日,中国红枣行业龙头企业——好想你(002582)对外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与2025年一季报。公告显示,2024年,好想你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公司成功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0.61万元,同比增长216.0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07.75万元,同比增长167.39%。

据此,资本市场也用真金白银给予了积极反馈。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截至收盘好想你股价封涨停板,报收于12元,成交总量66.68万,成交总额7.91亿元。其在二级市场热度,从中可见一斑。

双轮驱动下的创新领跑

回望2024年运营,作为健康食品赛道的创新领跑者,好想你以"技术迭代+品类破圈"双轮驱动战略展现强劲发展动能。据了解,其依托智能化设备升级构建品质壁垒,并通过"锁鲜科技+"产品矩阵精准切入健康消费新蓝海,同时以渠道深耕和全球化布局形成立体化增长引擎,彰显出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实力,为行业树立了"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协同发展的标杆范式。

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好想你深入实施持续改进发展战略。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致力于改善生产工艺以及优化生产流程。例如,公司第六代红枣光影分选设备、蒸汽去皮机、核桃仁红外线色选机等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报告期内好想你获得授权专利9件。此外在新技术应用上,公司更引入了前沿的AI技术,为公司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科技动力。

由此,好想你产品创新实力也大幅提升。据悉好想你2024年在原有的“红枣+核桃”红小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口味的延展,例如增加“红枣+人参”“红枣+阿胶”等多种口味和形态的产品。不仅如此,在饮品方面好想你也开发了红枣黄芪水、红枣姜茶、红枣植萃元饮等各种“红枣+”创新产品。此外,公司更精准聚焦市场健康与便捷需求,新开发了冻干粥汤系列产品、即食粉面系列产品、冻干果蔬系列产品,成功开拓锁鲜食品市场新局。公告显示,公司2024年进行新产品开发126个,配方确认47个。

而在深耕渠道发展战略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加速商超、便利、特渠、团购、零食等多元渠道发展,尤其是商超渠道,凭借进驻山姆、永辉、天虹、麦德龙、711等不断提升品牌曝光与产品铺货率,其中山姆、永辉动销表现最为卓越,成为线下渠道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战略定盘星:好想你2025年发展坐标系

如今,中国食品行业正经历着从生存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的深刻变革。其中具有三千年药食文化的红枣产业,依托现代深加工技术实现价值裂变,其从传统农产品向即食化、功能化食品的进化路径,恰是这场健康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值此机遇,对于后续如何发展,好想你表示,2025年将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好想你要成为中国红枣专家,专注极品、精品、满分品,成为中国有温度的企业,好想你将继续围绕“四个坚持不动摇”,持续深入实施“两个健康双增长”等十大经营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深化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拓宽市场渠道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据公司发布的2025年度估值提升计划,聚焦红枣主业的同时,公司还计划通过适时开展对外投资、积极实施现金分红、用好股权激励工具、做好信披和投关工作等措施提升公司价值。

有产业界人士认为,通过聚焦食药同源产品创新、深化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构建全球化渠道网络的多维布局,好想你正将传统农产品的文化势能转化为现代消费品的品牌溢价。

综上,面对万亿级健康食品市场蓝海,拥有全产业链控制能力和深度科研积淀的好想你,或将成为中国传统食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标杆案例——这不仅是对红枣产业边界的重新定义,更是中国食品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跃迁的生动实践。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AI财评
【财经锐评】好想你业绩反转背后的战略突围 从财报数据看,好想你展现出明显的业绩拐点特征: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216%,经营性现金流改善167%,印证其"红枣+"战略转型初见成效。核心亮点在于:1)技术驱动构建竞争壁垒,智能化设备投入带来生产效率提升,专利技术转化率提高;2)产品矩阵精准卡位健康消费趋势,126个新品开发显示创新动能;3)渠道多元化布局成效显现,山姆等高端渠道成为新增长极。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估值提升计划释放积极信号,通过分红、股权激励等市值管理手段,有望改善长期存在的估值折价问题。但需注意:1)新品放量持续性待观察;2)商超渠道高费用率可能侵蚀利润;3)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当前12元股价已反映短期业绩改善预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其"锁鲜食品"第二曲线能否形成规模效应,以及全球化布局进展。食品健康化赛道空间广阔,公司若能持续强化研发转化与渠道管控,有望打开估值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