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努力形成“两大龙稳固、四小龙起飞”的发展格局

4月28日晚,绿地控股(600606.SH)发布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绿地控股牢牢把握经济回升向好的机遇,狠抓全年工作开局,总体取得了“经营逐渐企稳、转型快速起势、改革有序启航”的成绩,为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营逐渐企稳。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6亿元,保持了基本面的总体稳定。有息负债规模、负债率保持平稳,各类成本费用有较大幅度下降;转型快速起势。把握国家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机遇,公司不断推动能源、汽车流通、旅游、大宗贸易等新赛道业务快速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房地产产品调改、提质、升级,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新基建业务占比不断上升;改革有序启航。公司根据“二次创业”的要求,全面推进组织架构调整、体制机制变革。

全面提升老赛道  推动“两大龙”稳中有进

绿地控股在房地产业务方面,狠抓存量盘活、资产运营、项目建设、产品提升等重点工作攻坚,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公司统筹使用各种去化手段,一季度完成去化金额121.4亿元,实现回款103.4亿元;全面推进了运营调改、大单招商、引流创收等措施,运营质量及资产价值持续提升;全力推进项目扁平化、精细化、动态化管控,一季度,实现新开工21.1万平方米,实现竣工备案62.9万平方米;以“第四代住宅”产品理念为指引,因地制宜、创新打造供需适配的绿地“好房子”,提升产品品质和价值。此外,公司还积极以轻资产新模式突破增量项目,完成天津国展东项目首期住宅和商办用地的摘牌与开工。

对于基建产业,公司着力稳经营、调结构、抓清收,同样取得了积极成果,为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全力扩充2025年度重大工程库,最大限度调动资源稳生产、保进度、出产值,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214亿元;聚焦城市更新、新能源基建、低碳环保、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落地了天津谐能风电项目、广西合浦光伏项目、特种电池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基建项目。一季度,累计新签合同419亿元;综合运用一系列有力措施,抓好各类应收款项回收工作,回款成效不断提升。

着力开辟新赛道  “四小龙”业务快速推进

能源产业逆势实现快速增长。公司全面落实2025年电煤中长协签订工作,“全煤网”签约量1271万吨,同比增长57%,全部电煤购销合同签约量超1500万吨。此外,成功拓展一批优质终端用户,业务范围覆盖至长三角、华中、华北七省一市。一季度,煤炭销售420万吨,同比增长58%。

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完成高位布局。公司成立绿地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平台,加快打通整车出口链路,与上汽、奇瑞等国内主要车厂建立合作关系,签约一批重点车型出口合同;与中东、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目标市场的下游企业达成采购协议,并加快推进海外售后服务布局。同时,国内汽车销售服务业务加快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运营模式转型。

旅游产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公司发布“336”入境游战略,设立海外分站点及国内城市入境服务中心,推出“China Travel”主题产品矩阵。开发上海入境游主题产品,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加强与地方旅游企业合作,推动酒店与会展业务联动,新落地一批轻资产项目。

大宗贸易持续放大品类和规模。公司把握扩内需促消费机遇,充分用好绿地平台及进博会通路,深挖进出口链路优势资源,加快国际贸易项目落地。

全面攻坚各项重点任务 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绿地控股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转型突破”的工作总基调,以“二次创业”的精神,狠抓重点工作攻坚,努力实现经营止跌回稳、转型快速推进、改革全面突破,奋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重点将落实六方面工作:一是盘活存量。“一项目一策”,压茬推进,全力盘活存量资产、存量资源。二是突破增量。创新商业模式,以相对轻资产的方式,在新老赛道落实一批增量项目,提升造血功能。三是增加流量。把握政策契机,加快回款与融资,改善现金流状况,畅通资金循环。四是用好变量。加强核心团队建设,提升学习能力,赶上时代步伐,为“二次创业”提供保障。五是提升质量。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六是稳定总量。全力止跌回稳,保持相对合理的业绩总量,为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AI财评
【绿地控股2025年一季报点评:转型初显成效,但现金流压力仍存】 绿地控股一季度呈现"稳转型、调结构"特征:1)传统地产业务收缩明显(去化金额121亿元,同比预计下滑),但轻资产模式(如天津项目)和产品升级尝试值得关注;2)基建业务214亿元营收成为压舱石,新能源基建占比提升符合政策导向;3)能源、汽车贸易等新赛道增速亮眼(煤炭销售+58%),但规模尚不足对冲地产下滑(总营收356亿元,同比或降15%-20%)。 核心关注点:1)现金流改善有限,103亿元回款覆盖债务压力仍吃紧,需观察Q2大宗资产处置进展;2)新业务毛利率未披露,煤炭贸易低利润特征可能拉低整体盈利水平;3)"二次创业"改革效果待验证,组织架构调整往往伴随短期阵痛。 投资建议:转型方向正确但见效需时,当前估值已部分反映困境反转预期。建议密切关注二季度经营性现金流能否转正及新能源基建订单放量情况,暂维持中性评级。风险提示:地产销售持续低迷、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2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