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批中外合资公募、首位总经理就是外籍、首只产品就是超前的量化选股……
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开局国际范拉满,给市场注入全球想象力。时过境迁,公司在公司治理等方面遇到较大挑战。近期,光大保德信市场化选聘的总经理刘翔辞职,“光大嫡系”的副总代任职位。
市场化选聘的总经理辞职
4月16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告高层变动,总经理刘翔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副总经理、运营总监贺敬哲暂时代任总经理职务。2020年6月,刘翔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担任总经理,至如今离职,任期4年10个月。
翻看刘翔的履历,“市场化”是他身上比较明显的标签。
1996年,他加入深圳发展银行做过支行外汇会计、国际部经理、香港代表处代表等职位,后曾短暂跳槽至招行总行。2004年,刘翔加入鹏华基金,主要做市场和营销工作,历任市场发展部渠道主管、华南营销中心总经理、市场发展部总经理等职务。
在鹏华工作长达12年后,2016年,他加入刚成立3年的前海开源基金。这是一家合伙人氛围浓厚的公募,公司核心成员组成的合伙企业是第一大股东,刘翔在此期间曾历任合伙人、首席市场官、执行委员会联席总经理等职务。2020年6月,刘翔通过市场化选聘的方式,加入了光大保德信,担任总经理。
最近几年,光大保德信跑出了一群可圈可点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例如权益投资部总监房雷,他的能力圈在科技等成长板块,最近一年管理的基金净值表现为39.32%。拉长时间看,房雷的年化回报为8%,目前管理的4只基金回报都在同类前50%。
再例如多策略固收投资负责人黄波,将固收+打造成公司招牌。据海通证券,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光大保德信近一年和近十年的固收投资的绝对收益能力评价均排名行业第一。
刘翔离职后,公司副总、首席运营官贺敬哲代任总经理职务。贺敬哲是光大嫡系,2001年加入光大证券,在光大系统工作任职长达24年,2021年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
最近两年,光大保德信高层中,“老光大人”含量越来越高。目前,除了代任总经理贺敬哲之外,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兼首席市场总监龚俊涛也是光大证券老将。
缘何高开低走?
光大保德信的开局非常国际范。
2003年,政策允许中外合资开办公募基金。次年,光大证券、美国保德信资管共同创建了光大保德信,两家分别持股55%、45%。
外方曾深度参与公司管理和投研,公司首位总经理就是外籍人士,汤臣(Paul Thompson)。公司发行的第一只产品——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是国内公募第一只具有鲜明量化特征的主动权益基金,该基金的量化模型来自外方股东保德信投资,基金经理何如克也是外籍人士。
现在看来这样的布局非常超前。
一方面,20年后的今天,指数化浪潮来袭,不少公募才开始初试水量化选股;另一方面,刚成立的光大保德信,第一只产品就选择不从众,发了业内第一只量化选股基金,对初创公募而言勇气可嘉。20年来,光大核心的基金经理开枝散叶,包括兴全量化指增负责人田大伟2014年至2018年也曾管理过这只基金。
不过,随着昔日的荣光逐渐淡去,光大保德信的公司治理问题已形成较大挑战。
从包爱丽到刘翔,公司最近两任市场化选聘的总经理都殚精竭虑,为公司发展倾尽全力。但是,由于大股东对于现代公司治理缺乏应有的尊重,也令公司的发展受到阻碍。
“基金公司是一个独立的营收主体,而不是大股东的下属部门。个别央企系公募把基金公司部门化管理,内部权力失衡,这有悖于市场化的公募运作逻辑。”一位业内人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