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观察|券业人士纷纷转型:有人考公上岸捧起“铁饭碗”、有人设法“留在牌桌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18日讯(记者 王婉莹)脱下西装换上制服,“金领”上岸捧起“铁饭碗”正成为金融人转型的一大写照。随着各地公务员招录陆续公示,行业感知愈发明显,不少券商员工在名单中露脸。

为何出走?一位前投行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直言,“月薪2万‘卷’成乙方,青春在项目中流逝却难见成果,体制内或者类体制单位的稳定成了‘救生圈’。”

事实上,券商从业者“上岸”有一定优势,譬如,都有过硬的学历和专业背景,普遍外型和表达能力较强。自然,脱下西装也有代价,体制内收入普遍低于券商,晋升通道更趋固化和隐蔽,但胜在稳定性和保障性,以及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

来看最近几年的券业人才迁徙案例——有人考公榜上有名转捧“铁饭碗”;有人奔赴上市公司出任高管或董秘;有人转型地方国资或城投,从全市场化转入半市场化;还有人选择“单干”,不乏选择知识变现卖课、主理人等等。转型潮背后,是行业整体降薪转型、职业预期崩塌的叠加效应。

不过,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向记者指出,“转型不是选平台,而是选曲线。年轻人的‘资源杠杆’在市场化机构,而中年人的‘稳定诉求’在体制内。但若未来市场回暖,那些带着政策资源与人脉的‘上岸者’或‘破圈者’,亦可能杀回金融圈。”

券业“金领”转身奔赴“铁饭碗”

随着2025年公务员招录进入公示期,一份份拟录用名单揭开金融人才“迁徙”的路径。

记者观察到,国家税务局2025年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有9名来自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尤为醒目,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南京证券、国金证券等数家机构的分析师、保代、客户经理,集体“脱下西装换上制服”。

(图片来源:北京税务局)

无独有偶,3月31日,财政部公布拟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名单,光大证券一投行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上海市公务员局4月7日发布的首批录用名单里,来自国泰君安证券、东方财富证券等数10家机构的15名券商从业者也实现“上岸”。

(图片来源:上海市公务员局)

事实上,券商员工上岸有固有优势,记者查看发现,不少岗位备注明确优先考虑“具有资本市场从业经验者”。

“考公不仅是看分数,券商部分岗位的过往履历在相应岗位上也是加分项,税务系统招考中,财会、法律等专业需求与券商从业者的技能高度契合。税务稽查岗要求的财报穿透能力,与投行尽调逻辑高度契合,券商从业者积累的财务分析、合规风控经验,也可应用于特定岗位。”一前投行人士刘元(化名)向记者介绍。

“不过,体制内收入普遍低于券商,晋升通道相对固化,对于券商从业者而言,也需要适应从‘市场化竞争’到‘制度化管理’的转变。”其补充指出。

恰如部分从业人员感概,“转型没有明确的优劣、对错之分。人到中年,体力精力不太能跟得上,体制内可能待遇下降了,但在行业整体降薪的大趋势下,本就没有高薪的诱惑,加上体制内的稳定性和保障性,还能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平衡,对于‘非卷王’来说也是个好方向。认清自己想要的,做好阶段性选择。”

霍虹屹向记者分析,对于处于职业早期、精力旺盛、目标明确的券业年轻人而言,市场化机构的高强度、高回报机制能加速成长,是打基础、积资源的最好平台,“而进入职业中期,对开始追求稳定、可控节奏以及社会资源平台的从业者来说,体制内的规则清晰、边界明确、路径可预期,可能更契合其阶段性目标。”

不过,其也提醒,转型的主要难点在于认知切换和能力适配。原本在项目节奏快、结果导向强的券商环境中工作,若转入节奏缓慢、流程严谨的体制内单位,可能出现不适,真正的挑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适不适合做”。

设法“留在牌桌上”

部分券业人员考公“上岸”也投射出行业的变化和转型,客观上加速了人员流动。

不同于早年券商行业高速扩张期,高薪和市场化激励吸引了大量人才,如今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工作性价比下降,促使从业者重新评估职业价值,成为券商人离开行业的主因。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证券行业共有32.83万名从业者,与2024年初相比净流出超2万人,主要是一般证券业务人员、证券经纪人减少所致。

前券商首席、公众号“远行者与碎冰匠”主理人江东猫草向记者指出,自去年9月牛市以来,半年多时间中,虽然整个市场交易量有所上升,但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生存状态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改善。

“个人观点,当前左右券商从业人员生存状态的根本原因和现象有以下,首先,收入的上限被锁死,预期在不断下降;其次,目前市场上发行了大量宽基指数,主动型管理产品的份额降低,行业资源向被动投资倾斜,主动型策略更难获取超额收益,各个环节的降费使得主动的、更依赖人力的如研究、投资领域,被认为是式微的,这类从业人员也能明确感受到职业瓶颈和寒意。”

刘元以投行为例,当前部分券商工龄3-5年的员工月薪只有2万左右,而投行普遍比较“卷”,工作时间较长,因此性价比不高,未来发展也变得愈发不确定。“过去的辛苦和压力是建立在比较好的薪资待遇上,而今,辛苦工作却难以换得高回报,青春在项目中流逝却难见成果。”

不过,由于投行本身壁垒较高,与多数行业适配度并不高,从转业方向来看,可以内部调度到债券部门,也可以进入投资机构、市场化机构寻求岗位,或是去上市公司做董秘或证券代表,而部分具备法律、财务背景的则可以转去对应行业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已有超60名券商投行人员跳槽至实业公司,其中不乏担任董秘或财务总监。

刘元指出,“实际上,对于从业时间比较短、资源相对匮乏的投行人而言,所谓‘好的去处’其实也比较简单,要么去体制内放弃金钱追求,寻求稳定,要么能够进入一线城市的国资投资部门,也算是‘留在牌桌上’。”

一位原中部券商投行部员工告诉记者,其转型至上海市属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据其透露,目前税前综合年薪约35万元(60%按月发放,40%为年度绩效),与券商投行基层员工收入基本持平。相较于此前日均12小时工作制、全年半年以上出差的高压状态,现岗位日均工作时长控制在10小时以内,节假日基本可保障,项目周期也更为宽松。该人士坦言,“后悔没早三年转型,用薪资的边际减少换取身心健康和家庭时间的增值,ROI(投资回报率)远超预期。”

另一位具有多年IPO承做经验的券商从业者,选择入职北京亦庄国投旗下产业投资基金,拿下年包50万元薪资,较原券商岗位有所提升。其反馈,该岗位与过往负责业务的资源禀赋高度匹配,工作节奏与挑战性与投行时期差异不大,但性价比明显跃升。

霍虹屹指出,券商从业者的最大资产,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长期积累的项目经验、客户网络、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以及跨机构沟通的能力。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些“软资产”是否能在新场景中找到匹配的出口。比如转型至上市公司董秘岗,这些资源往往可以快速嫁接,继续发挥价值——资本市场经验直接对应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并购重组等任务。但若转向与金融相关性较低的岗位,这些资源的可转化率就会迅速下降,甚至出现“高能低用”的情况。

“上岸”后亦有回流空间

虽然部分券商从业人员选择“出逃”,但整体看,金融“白领”仍是市场上性价比和社会形象不错的岗位。

四川汉普人才集团职业规划师陈鑫向记者表示,近一两年来其所接触到的券商行业人员的流动意愿并不算强,“各行各业的‘危机性’都差不多,加之相关方向职位数量本身就不多,赛道竞争激烈,还是会谨慎往外跳。”

“具体来看,投融资、财务审计等职能岗位和科技岗位跳出行业后职位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其他岗位跳出后可承接的岗位比较少。”其补充道。

江东猫草也向记者表示,“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不光是金融业面临着收缩,整体就业市场环境也不乐观,尽管离开了,但我个人认为权益的研究和投资仍然是当前就业市场上‘最好的工作之一’。”

“从我个人感受来看,对于入行三年以内的人来说,整个行业上升的预期不那么明显,且转型成本不高,可以考虑转行;入行三年以上的资深从业者,如无明确意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换工作的成本仍然很高,收益不明确。”江东猫草说道。

但人才的流动往往并不是单向。霍虹屹指出,“人才的流动是受行业周期和个人阶段共同驱动。当金融行业处于收缩期,体制内的稳定性确实构成吸引力,但如果未来市场回暖,特别是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板块重获增长动能,部分曾经‘上岸’的人才有可能重新回归。尤其是那些保留了核心人脉与专业能力的中高端从业者,其职业‘回弹力’更强。”

理性的选择不是“选个别平台”,而是“选适合自己的发展曲线”。(蓝鲸新闻 王婉莹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AI财评
【财经锐评】券商人才"上岸潮"折射行业深层转型 当前金融从业者向体制内流动的现象,实则是资本市场周期调整与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结果。从投行视角看,注册制下项目红利消退、费率竞争加剧,导致从业者"人力资本回报率"显著下降。而税务、财政系统提供的"制度性套利空间"(稳定薪资+政策资源),对中年从业者形成强大吸引力。 更深层次看,此轮人才迁徙反映了金融业"去产能"进程——券商传统通道业务价值衰减,而真正具备产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仍稀缺。值得警惕的是,若精英持续外流,可能削弱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 建议从业者理性评估:体制内岗位的"隐性天花板"与券商未来可能的制度红利(如并购潮、账户管理放开)。历史经验表明,金融业具有强周期性,当下出走者未来或需支付高昂的"回归成本"。真正的职业安全边际在于构建"监管视野+商业洞察"的二元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