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资讯

算力竞争引领新一轮“科技牛” | 2025中报专题

泛科技海报.jpg

《投资者网》吕子禾

随着8月下旬半年报披露工作进入尾声,中国泛科技领域上半年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截至8月27日,工业富联、海康威视、寒武纪-U等核心龙头企业已完成半年报披露,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AI算力引领、赛道分化明显、龙头企业领跑”的显著特征。

AI算力、光模块、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净利润表现亮眼,传统硬件领域则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的增长路径。这份半年报“答卷”,既展现了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也揭示了行业发展中的挑战,为下半年的趋势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算力引燃行业,分化初现端倪

2025年上半年,中国泛科技领域的高景气度主要由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所驱动,形成了“上游算力基础设施-中游硬件制造-下游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增长态势。

从全球半导体市场来看,行业率先实现回暖,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数据,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460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8.9%。其中,逻辑半导体表现最为亮眼,市场规模提升37%;存储半导体、传感器也分别实现20%、16%的同比增长,模拟和微型器件虽增速相对平缓,但也保持4%的正增长。

中国半导体市场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尽管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为4550亿元,同比下滑9.8%,但相较于去年同期41.6%的降幅,已呈现明显收敛向好之势,尤其是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53.4%,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领域,不难看出国内在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的决心和投入持续加大。

AI算力领域的增长更是呈现爆发式态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同比增长40%。生成式大模型的普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让“算力竞赛”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

光模块作为算力传输的核心部件,也同步受益于高密度连接的发展趋势,市场调研机构YoleGroup分析指出,2024年在数据通信细分领域,AI产业驱动的光模块市场需求同比增长45%,据中金预测, 2025年全球1.6T光模块收发器出货量将达到470万只,800G及以上高端光模块产品已成为企业盈利的核心支撑。

在政策层面,行业也获得了有力支持。工信部《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形成智能感知、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东数西算”工程成效显著,贵州枢纽签约订单超1.55亿元,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达80%以上。

此外,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更是为行业注入强心剂,该意见提出目标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这些政策将持续为泛科技领域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截至2025年8月8日,SW通信设备板块点数较年初上涨31.4%,表现强于大盘。随着大模型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形态的应用场景有望推升AI推理的算力需求持续爆发,带动AI硬件的需求成长。 

AI 企业破局,传统硬件谋新

从已披露半年报的龙头企业来看,不同赛道的业绩分化尤为明显,AI相关企业成为上半年最大赢家。

工业富联作为AI服务器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凭借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及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厚积累,上半年业绩表现十分亮眼。据其半年报数据显示,工业富联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08亿元,同比增长35.6%;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38.6%,两项数据均创同期历史新高,AI服务器的大规模出货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寒武纪-U则上演了“逆袭”戏码,作为智能芯片领域的新兴企业,其上半年业绩实现突破性增长。半年报数据显示,寒武纪-U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16亿元,同比暴增4347.82%;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是寒武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业绩爆发的背后,是公司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核心优势不断凸显,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中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已成功与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公司通过持续深化与前沿领域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技术合作促进应用落地,以应用落地拓展市场规模,最终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显著增长。

光模块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样表现不俗,中际旭创和新易盛上半年业绩均实现大幅提升。中际旭创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89亿元,同比增长36.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95亿元,同比增长69.40%。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重点客户进一步增加资本开支,加大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投资,800G等高端光模块需求显著增长,并加速了光模块向1.6T及以上速率的技术迭代。

从业务结构来看,中际旭创光通信收发模块业务实现营收144.32亿元,毛利率达到39.96%,高端产品出货比重的快速增加以及持续降本增效,推动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易盛也凭借高端光模块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实现净利润同比超30%的增长,充分受益于AI算力需求带来的行业红利。

传统硬件企业则在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海康威视和立讯精密的表现具有代表性。海康威视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归母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长11.71%,虽然整体增速相对平稳,但盈利质量显著提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53.43亿元,同比激增2917.51%,核心源于销售回款改善与费用管控优化。

从业务结构来看,海康威视创新业务表现亮眼,上半年创新业务收入117.66亿元,同比增长13.92%,占公司营收比重达到28.14%,其中汽车电子业务增速高达46.48%,机器人、智能家居业务也分别实现14.36%、12.40%的同比增长,成为对冲主业波动的重要支撑。

立讯精密则依托多业务协同发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在通讯业务领域,公司224G高速线缆产品已实现量产,448G产品与多家客户展开预研工作,800G硅光模块实现量产,1.6T产品正在进行客户验证;在汽车业务领域,汽车线束在高压、高速线束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获得的多个新项目在2025年陆续实现量产,多业务布局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场景双驱,国产化正提速

展望2025年下半年,泛科技领域的高景气度有望延续,但同时也需应对技术更新快、供应链波动等潜在风险,整体将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深化、国产化提速”的发展特征。

在技术迭代方面,光模块领域向1.6T及以上速率的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随着国内互联网及设备厂商算力需求的持续上升,400G、800G高速光模块需求将继续加快释放,带动相关企业收入与盈利增长。

AI芯片领域,国产芯片在性能与成本上的突破将成为关键,寒武纪思元系列、海光信息相关产品已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国产AI芯片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智能算力国产化率持续提高。

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电子束光刻机已实现0.6纳米精度的突破,这意味着国产设备已能支持3纳米以下制程的研发,将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成熟制程产能释放。国产化进程将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推动下加速推进。“流片地=原产地”新规于2025年4月实施,加速了供应链本土化。

在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关键环节,国内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将持续加码,除了已出台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外,预计下半年还将有更多细化政策出台,为泛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政策环境。

不过,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应对一系列挑战。光模块企业需应对1.6T产品的降本压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保持产品竞争力;半导体企业需突破高端材料瓶颈,提高材料的性能与稳定性,满足先进制程的需求;此外,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对供应链稳定性产生影响,企业需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

整体来看,2025年下半年泛科技领域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AI算力仍将是核心主线,具备技术壁垒与场景落地能力的龙头企业,有望在行业分化中持续领跑,为中国泛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