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金融 编辑|Emma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瑞丰银行”601528.SH),前身为绍兴县农村合作银行,2011年更名为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18年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A股上市农商行”,完成了从县域小机构到资本市场华丽转身。
瑞丰银行根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该区域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
数据统计,2024年绍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9亿元,增长6.5%,其中柯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2.3亿元,增长7.1%。这些数据表明,瑞丰银行所在的区域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为其业务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2024年年报显示,瑞丰银行在营收、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上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7%低位,拨备覆盖率高达320.87%。
然而,在光鲜数据的背后,潜藏的结构性风险与经营隐忧不容忽视,其盈利模式、资产质量及区域依赖性问题值得警惕。
盈利结构失衡,投资收益成“救命稻草”
年报数据显示,瑞丰银行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同比激增84.25%,达13.81亿元,占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19.7%跃升至31.5%。其中,投资收益飙升至9.42亿元,同比暴增100.52%,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核心动力。
图片来源:瑞丰银行2024年年报
然而,这一增长主要依赖处置金融资产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具有显著的偶发性。若剔除投资收益,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65%,反映出传统存贷业务增长乏力。
资产质量“虚胖”
尽管瑞丰银行不良贷款率仅0.97%,但拨备覆盖率高达320.87%,远超监管要求的150%。值得注意的是,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40.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显著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拨备、低不良”的组合,可能隐含两重风险:
1. 逆周期调节痕迹明显: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可能通过超额计提拨备平滑利润,但过度透支未来利润空间;
2. 隐性不良暴露风险: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从2023年的30.26%升至34.70%,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达75.29%,显示部分贷款质量正在恶化,未来不良率反弹压力较大。
资本内生能力不足
截至2024年末,瑞丰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7%,虽满足监管要求,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13.67%,较2023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在总资产同比增长11.99%的背景下,资本消耗速度加快。尽管通过发行债券补充资金,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13.4%)已超过资本增速(11.8%),资本内生能力面临考验。
若继续依赖规模扩张,资本充足率可能进一步承压,制约未来业务发展。叠加盈利能力对非息收入的高度依赖,内生资本补充机制亟待完善。
挑战与隐忧,高增长下的阴影
尽管瑞丰银行凭借亮眼的成绩单展现出较强的经营实力,但其当前的发展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区域集中风险较为突出,瑞丰银行高度依赖绍兴本地市场,绍兴地区贷款占比接近 90%,一旦当地纺织业等支柱产业遭受压力,易引发区域性信贷风险集中爆发,银行的资产质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其次,盈利结构存在失衡问题,2024 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比例达 21.5%,非息收入的高波动性极有可能加剧业绩风险。
再者,资本约束日益趋紧,虽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3.67% 达到监管标准,但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最后,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由于县域客户数字化素养水平不一,导致线上业务渗透率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风险管理透明度存疑
审计报告指出,瑞丰银行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参数估计(如违约概率、抵质押物估值)中存在显著主观判断,且未充分披露模型验证过程及敏感性分析。此外,结构化主体合并范围界定模糊,部分理财、信托投资底层资产穿透性不足,可能隐藏关联交易与流动性风险。
风险计量模型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拨备计提的准确性。若模型假设过于乐观或参数调整随意,可能低估潜在风险,损害财务数据可信度。
截至报告期末,瑞丰银行股东持股分散且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综上,可以发现瑞丰银行其实正而临着高增长表象下的转型焦虑,过度依赖投资收益的盈利模式缺乏可持续性。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对非息收入造成巨大冲击,若未来市场利率上行或资产价格回调,银行利润或将面临断崖式下跌。监管部门与投资者需警惕“漂亮数据”背后的风险。
对于这家“百年瑞丰”的追梦者而言,未来既是星辰大海,亦是荆棘征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