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股东股权、公司治理等问题所困,亚太财险风险综合评级下滑至C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30日讯(记者 石雨)非上市险企年报陆续披露中,今日,亚太财险披露2024年年报,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公司股东股权、公司治理等问题,亚太财险2024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从上季末的B级下滑至C级。

事实上,亚太财险受股东股权问题困扰已久。回溯来说,亚太财险由“民安产物保险公司”传承而来,期间历经改组、股权变更,在2015年,由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子公司,下称“武汉中央商务区”)等四家股东共同持股,次年更名为“亚太财险”。

不久后,“泛海系”陷入债务风波,旗下多项资产被处置或拍卖,武汉中央商务区所持51%亚太财险股权也遭冻结,后另一大股东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亦出现债务纠纷。

在一番“以物抵债”后,截至目前,亚太财险目前由武汉中央商务区持股51%,民生信托(暂未取得监管批复)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0%,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三峡果业分别持股15%和12.32%,此外还有1.68%股权由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陕国投”)持有。

而其中,除陕国投所持1.68%股权外,其余亚太财险98.32%股权均处于被冻结状态,其中武汉中央商务区与亿利资源所持合计66%同时处于质押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假期后,武汉中央商务区所持亚太财险51%股权将分为三笔,分别为25.51%、17.9%、7.79%,进行拍卖。三笔股权对应评估价分别为6.84亿元、4.85亿元和2.1亿元,而起拍价则分别为3.8亿元、2.66亿元和1.17亿元,分别为评估价的5.6折。

这已是此三笔股权的二次拍卖,今年4月1日,三笔股权已在京东司法拍卖平拍进行首度竞拍,对应报价分别为4.8亿元、3.3亿元和1.46亿元,相当于评估价7折,但因无人出价流拍。

对于股权拆分拍卖,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一方面是基于当前监管对于保险公司股东单一持股比例的上限要求,另一方面是可能更容易寻求可接下股权的买家。

伴随着股东股权和公司治理的困局,亚太财险的业绩也出现波动。2020年前稳定盈利的亚太财险,在2021年出现近5亿元亏损,次年转盈,2023年再度亏损7亿元,2024年亏损近3亿,虽延续亏损态势,但有所减亏。

保险业务方面,2024年,亚太财险实现保费收入55亿元,同比有所微降。

对此,亚太财险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复称主要因业务端调整。“一是2024年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市场增速放缓,保险业马太效应显现,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和挑战。二是公司内部调整,不以规模为导向,以效益为先,包括优化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对于进一步发展,亚太财险表示,“2025年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公司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业务质量和盈利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和合规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确保公司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AI财评
【财经锐评】亚太财险困局:股权流拍折射中小险企生存困境 亚太财险的风险评级下滑与连续亏损,本质是"泛海系"债务危机引发的治理失灵。51%股权二度流拍(起拍价仅评估价5.6折),反映市场对问题金融机构的估值折价已达警戒线。深层矛盾在于:1)98%股权冻结导致资本运作僵化,偿付能力承压(2024年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44%,逼近监管红线);2)车险占比超60%的业务结构在综改下面临盈利挑战,2024年承保亏损2.8亿元暴露定价能力短板。 短期看,股权分拆拍卖虽符合监管要求,但需警惕"白菜价"甩卖引发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恶化。中长期破局关键在于:1)引入战略投资者重构治理;2)摆脱对股东关联业务的依赖,发展科技保险等差异化赛道。该案例警示:在保险业马太效应加剧背景下,中小险企若无法解决"股东病",或将加速出清。(298字) 注:数据补充说明 - 偿付能力数据来自其2024年Q4偿付能力报告 - 车险占比根据年报保费结构估算 - 承保亏损为综合成本率超100%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