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一场“肌肉秀”引发——争议刘革新


作者|企业家记事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5月初,一组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的健身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照片中,这位75岁的企业家赤裸上身,肌肉线条分明,手持公司产品,配文“健康就是竞争力”。这组由科伦药业官方发布的图片,很快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有人赞叹其自律精神,也有人质疑医药企业以此营销是否恰当。

图片来源:科伦集团视频号截图

一张照片引发的舆论风暴

5月8日,科伦集团官方视频号发布一则麦角硫因胶囊的广告视频,并配有多张刘革新在健身房的照片。其中一张他赤膊上阵、展示肌肉的照片尤为引人注目。文案强调:刘先生75岁——“没有不可能!”。

起初,评论区以正面反馈为主。不少网友留言称赞:“这状态完全不像75岁”“自律的人生果然不一样”。但随着话题扩散,质疑声逐渐增多。有医药行业人士提出:“药品宣传应该聚焦疗效和安全性,而不是董事长的身材。”更有网友直言:“这是卖药还是卖人设?”

这场讨论很快超出单纯的“健身励志”范畴,演变为对医药行业营销方式的探讨。支持者认为,企业家的健康形象可以增强公众对品牌的信任感。而反对者则指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宣传必须更加严谨,过度依赖个人形象营销可能模糊焦点。

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和产品质量,任何营销手段都不应偏离这个根本。近年来部分药企尝试“网红式营销”,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容易让公众产生“重宣传轻研发”的观感。

科伦药业并非首个尝试“破圈”营销的医药企业。2020年,以岭药业因“连花清瘟”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而知名度大增;2022年,云南白药邀请明星代言其牙膏产品,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但这些案例同样伴随争议——当医药企业采用快消品的营销策略时,如何在专业性和传播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传统药企面临品牌老化问题,它们需要让年轻人记住自己。但药品不是普通商品,过度娱乐化的营销可能损害专业形象。”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科伦药业在后续宣传中调整了策略。5月12日发布的推文不再突出董事长个人形象,而是转向介绍企业研发成果。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营销“本意是传递健康理念”,但外界反应超出预期。

此次事件反映出医药行业在品牌建设上的普遍挑战:药企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但必须守住专业底线。相比个人形象,公众更关心的是药品的实际效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历史上与刘革新相关的“争议事件”并不鲜见

2013年信披违规:资本扩张的“灰色烙印”

2013年5月,中国证监会的一纸调查通知书,揭开了科伦药业高速扩张背后的隐秘操作。

根据监管披露,科伦药业在2011年使用4.26亿元超募资金收购崇州君健塑胶时,刻意隐瞒交易方宾燕、王义蓉与刘革新家族的关联关系。讽刺的是,就在收购前一年,刘革新还在公开演讲中强调“诚信是商业的底线”。

图片来源:2013年年报截图

争议的结果就是刘革新等6名高管被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并罚款,公司被责令整改,成为当年医药行业信披违规典型案例。

这场风波暴露了科伦药业早期资本运作的草莽基因。刘革新在股东会上坦言:“当时对法规理解不足,留下了治理隐患。”但市场更担忧的是,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模式是否仍在延续。

川宁生物:环保代价与增长焦虑

如果说信披违规是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那么川宁生物项目则让科伦药业陷入社会责任的拷问。

川宁生物于2010年12月在新疆伊犁成立,次年科伦药业就以川宁生物为载体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建立“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从而正式进军硫氰酸红霉素领域。

尽管环保问题缠身,刘革新仍力推川宁生物上市。这种执念背后,是科伦药业对抗生素业务营收占比的依赖,更是传统制造业路径依赖的缩影。

创新药百亿豪赌一度陷入“滑铁卢”之忧

2023年,科伦药业转型之路遭遇重大打击。其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的ADC(抗体偶联药物)项目(市值暴跌与SKB264美国临床申请受阻(FDA要求补充数据)及默沙东终止部分ADC合作有关,但非单一项目导致。)因临床数据未达预期遭“退货”,前期15亿元研发费用投入打水漂。这一事件不仅导致市值单周蒸发120亿元,更暴露“三发驱动”战略的脆弱性。

2012-2023年,研发方面累计投入超100亿元,但11年间无一款创新药上市。

管线方面有空洞化之虞。2024年财报显示,在研项目中仅3个进入III期临床。

业内人士指出,科伦药业的创新药战略存在“重并购轻自研”倾向。其收购的14家Biotech公司中,6家因技术整合失败沦为业绩拖累。这种“速成式创新”与刘革新早年创造“当年策划、投资、建设、生产、盈利”的“五当奇迹”一脉相承,但在医药创新领域看起来并不像说得那么简单。

对刘革新这样一个争议颇多的企业家,还有许多人们不十分熟知的事情。

2023年财联社人物专访中,记者提到科伦发展至今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渡过的?刘革新说:“‘川宁之战’是最大挑战,也是科伦最具英雄主义色彩,创业难度和力度最大的壮举之一。用‘四战之地、兵凶战危’形容当时川宁的处境毫不为过,没有人相信川宁能走出险境,还能上市……”。说明川宁项目曾陷入多重危机,甚至内部可能也存在动摇,而刘革新是少数(或唯一)坚持突围的核心推动者。川宁项目是科伦转型的关键战役,刘革新将个人和企业声誉全部押注于此。川宁生物最终在2022年12月上市,但此前长达10年的争议印证了刘革新所言非虚。他的表态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可能意在淡化历史争议,将叙事转向“逆袭成功”。

关于刘革新,有这样一些“冷知识”

医生转企业家的跨界人生。刘革新早年是一名临床医生,后因发现输液市场供应短缺,转而从商。他常调侃:“医生最懂病人需要什么,而企业家要解决怎么提供这些需要。”

“半路出家”的管理者。刘革新并非科班出身,但他通过自学企业管理知识,将科伦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行业龙头。他曾说:“管理企业就像开飞机,手册可以现学,但起降必须自己掌控。”

低调的“专利狂人”。刘革新个人极少接受采访,但对技术专利极为重视。截至2024年,科伦药业拥有2860项有效专利。

关于科伦药业,有这样一些成就值得重视

输液界的“隐形冠军”。科伦是中国唯一一家输液产品覆盖全年龄段(新生儿到老人)的企业,且全球每年使用的输液袋中,每10个就有1个来自科伦。

抗生素全产业链的“环保秘密”。科伦伊犁川宁项目是全球最大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基地,甚至因污水处理技术先进被环保部门列为“行业标杆”。但在川宁生物《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川宁生物的环保投入分别为4.53亿元、2.74亿元和2.19亿元。尽管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环保,但川宁生物还是多次收到因环保事项遭到处罚。

图片来源:《企业招股书》

2016年-2022年,川宁生物7次遭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境保护局的行政处罚。处罚原因包括恶臭气体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超标等。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除了环保方面,川宁生物还曾经非法侵占林地。在2021年3月的这宗非法占用林地案,则是川宁生物可能无法遮掩的重大污点。因川宁生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伊宁园区阿拉木图亚村川宁生物厂房南侧、皮里青河汇入伊犁河入口西侧、景观道北侧区内开挖水池,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非法侵占林地,伊宁市林业和草原局于2021年3月22日出具《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伊市林草林罚决字[2021]第003号),对川宁生物前述行为处以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和罚款954044元的行政处罚。

研发投入的“反差萌”。科伦年研发投入21.71亿元(2024年数据),但刘革新曾要求研究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甚至因某项目预算超支亲自约谈负责人。

全球布局的“隐藏地图”。科伦在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地设有研发及生产基地,但其国际化战略极少高调宣传,被业内称为“闷声发财的出海玩家”。

参考资料:

《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崛起元素已突破 回应BD“共谋”论》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5-17/doc-imyuayws5418305.shtml

《专访刘革新:从TROP2 ADC佳泰莱®获批上市看科伦为什么总是胜利》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032346094954614&wfr=spider&for=pc

2013-2024年科伦药业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注:本文转载自蓝筹企业评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