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时代新物语,做一家有态度的新媒体!
文|章磬
全文共计|2618字
“你愿意为毛孩子花多少钱?”这听起来像个脑筋急转弯,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是真实的人生难题。
过去几年,宠物经济仿佛一夜之间“开挂”,从铲屎官的小打小闹,变成了资本市场眼中的潜力股。各种预测报告、研讨文章轮番登场,“中国宠物市场突破3000亿元”“下一个消费风口”频频刷屏。
但问题也来了:这3000亿,真的有那么扎实吗?
不少行业从业者其实心里有数。行业在发展没错,但要说已经迈进“万亿赛道”,就有点夸张了——我们可能有点走得太快,故事讲得太大了。
数据这么“卷”,
到底怎么算的?
报告口径五花八门,看得人脑壳疼
打开市面上的各种宠物行业报告,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年份,不同报告的数据差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说的两个行业。
有的统计口径只计算猫狗消费,有的则把异宠、水族、农村养宠甚至“流浪猫狗”算上了。很多报告连“农村家养犬猫”都没落下,哪怕这些宠物平时不进宠物店、不吃商品粮、不用宠物医疗,也要硬塞进“市场用户”里。这种“注水式统计”,把潜在养宠人群等同于实际消费人群,自然能把市场数字吹得好看。
还有的报告只算宠物粮消费,有的则把宠物摄影、寄养、美容、宠物婚礼统统拉进来。有些机构干脆拿2030年的预测数,当成现在的数据用,一不小心就让人误以为我们现在就已经站在“万亿门口”。
所以你看,3000亿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怎么算的?是不是重复计算了?很多时候都没有说明白。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数据玩法,其实很影响外界对行业的判断。
上市公司的“冷静现实”:营收没你想得那么高
说到底,数据最不会骗人的,往往是上市公司的营收报表。
2024年,宠物食品头部企业乖宝宠物实现营收52.45亿元,中宠股份营收44.65亿元,天元宠物营收27.64亿元,佩蒂股份营收16.59亿元。这几家企业几乎是国内宠物主粮赛道的“天花板”选手,但它们加起来也就刚刚过了140亿元出头。
再看看《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虽然说整个宠物市场规模达到2793亿元,但这已经是把主粮、零食、医疗、美容、寄养、周边产品、直播带货等几乎所有能想象的场景全都算进去了的“大口径统计”。
对比上市公司的真实营收,再对照“3000亿市场”的宣传语,让人不得不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宠物数量也有“注水”嫌疑
再来说说宠物数量。有些报告写得热热闹闹,说全国宠物早就破亿了,但其实核心用户没那么多。
很多人是“云养宠”,刷视频、看直播、卖萌为主,真正稳定养宠、每年会持续花钱买粮、看病、做护理的核心家庭,业内一般估算在3000万户左右。
愿意为宠物花钱,
但大家都挺理性
国内的宠物消费逻辑跟西方很不一样,更像一种“感情输出”。
你看那些流行语:“狗狗是我儿子”“猫是我最稳定的情绪价值来源”“我妈说我养狗比结婚靠谱”——这些话听起来很有趣,其实很真实。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宠物不是财产支出,是陪伴、治愈和安全感。
但别忘了,中国人还是很会过日子的。猫粮可以买进口的,但也会等电商大促;美容护理可以做,但不会月月搞;感情很深,钱包很清醒。很多人其实是“花得开心但有分寸”。
目前中国城市真实的养宠渗透率大概在6%~7%,看起来确实还有成长空间。对比之下,美国是70%,日本也有57%。乍一看我们差得远,似乎还有“十倍的空间”。
但要注意,这个成长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住房面积、家庭结构、养宠观念,都不是一夜之间能变的。一线城市还好,到了二三线,养宠的限制还不小。更别提老一辈对宠物的接受度也不算高。
所以虽然市场有潜力,但要说短期爆发,还是得踩点刹车。
那真实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虽然整体市场没有吹的那么大,但这两年消费结构的变化确实很明显。
以前猫狗吃主粮就行,现在讲究“营养搭配”“低敏”“无谷物”“高蛋白”,鲜粮、烘焙粮、冻干粮成了新趋势。甚至还有“宠物专属配餐”“定制营养包”这些高端路线。你一问价格,几十块一小包,但人家买得也很爽快。
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对宠物用品的品质要求很高,甚至开始研究宠物成分表、产品原料……比自己吃得还讲究。
这种结构性的“有质感的增长”,虽然不炸裂,但很稳定、也更健康。
以前的宠物用品市场,是皇家、渴望、巅峰这些国际大牌唱主角。现在不一样了,国产品牌开始越来越有竞争力了。
有些品牌靠短视频种草崛起,有的打电商组合拳,还有的主打“鲜粮配送到家”。高性价比、快速迭代、紧跟消费者偏好——这些都是国产品牌的优势。
当然也别太乐观,小品牌依旧面临“获客贵、流量难、渠道卷”的难题。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头部品牌在研发、供应链、品牌建设上开始有了护城河,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升。
与其盯着“3000亿”这个玄学数字,不如冷静算一算真实市场。
核心消费用户:约3000万养宠家庭,有稳定消费行为。
年均支出:单宠家庭平均支出1300-1500元,高粘性用户在4000-5000元。
粗略估算:市场规模大概在1000亿-1500亿元之间,浮动空间不小。
如果再算上医疗、寄养、美容等服务性消费,也许能拉高一点,但整体仍远未到“万亿起飞”的阶段。这个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对于一个非刚需行业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别再盯着“天花板”,
好好打地基
想要行业长红,基础设施必须得跟上。
比如宠物医疗,就被吐槽了好多年:医院资质参差不齐、价格不透明、药品定价随心所欲,很多猫咪看个病下来,感觉比人看病还贵。还有消费者被骗做不必要的手术、买天价保健品的案例时有发生。
好消息是,这些年不少品牌和平台开始推动服务标准化、价格透明化,有些连锁宠物医院甚至已经引入了 AI 辅助诊疗系统。虽然任重道远,但方向是对的。
有些品牌喜欢“卷包装”:宠物零食做成马卡龙、泡芙、布朗尼,看起来特别适合拍照发小红书,但你仔细一看成分,糖分高、油脂多,宠物其实未必适合吃。
真正的创新,不该只是在“人类审美”上做加法,而是围绕“功能性、适口性、安全性”来提升体验。比如低敏蛋白、改善肠胃、针对老年宠物的专项营养等等——这些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这个行业的魅力,从来都不是数据漂亮,而是那种温柔的、稳定的、人与动物之间互相陪伴的连接。
它不像互联网那样一夜暴富,也没有房地产那样的刚需天花板,但它有情绪、有温度、有持续价值。对于真正热爱宠物、愿意深耕产品和服务的人来说,它就是一个值得用长期主义来耕耘的事业。
资本可以退场,热度会退烧,但最后留下的,往往是那些真的把宠物当“家人”、把消费者当“朋友”的品牌和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