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国内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提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136号文的实施标志着分布式光伏行业正式告别政策兜底,转向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虽然政策补贴逐步退坡,但国内光伏产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使得度电成本降至接近甚至低于煤电水平,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在政策推动下,分布式光伏企业加速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头部企业如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安能”)率先向全球综合能源服务商战略转型。此外,户用光伏作为“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点,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和能源低碳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长期发展空间广阔。虽然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挑战,它将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可再生能源入市大势所趋,电力市场化倒逼分布式光伏内生增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内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1.1、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入市,分布式光伏行业进入市场化新阶段
多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收购原则不断发生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的比例逐年加大。
2006年,国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明确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强制上网,发电量全额收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订版)提出,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2016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25号),首次提出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分为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两部分。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136号文,提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
136号文的实施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分布式光伏行业正式告别政策兜底。
1.2、国内光伏发电具备规模及技术优势,电力市场化倒逼分布式光伏内生增长
虽然政策支持力度逐步下降,但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从2015年的4.8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的18.89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56.4%。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依托政策红利,国内已在光伏、风电等领域逐步形成了显著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度电成本逐渐下降,已接近或低于煤电成本。
以光伏产业为例,国内光伏发电成本已全面低于或接近煤电成本。
规模优势方面,据Infolink数据,截至2024年末,国内厂商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1,360GW、1,154GW、1,056GW、1,107GW。另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539GW、1,260GW、1,310GW、1,446GW。经金基研计算,截至2024年末,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全球占比分别为88.37%、91.59%、80.61%、76.56%,规模化生产摊薄了每瓦成本。
技术优势方面,光伏电池量产效率从2013年的17.9%提升至2025年的28%。此外,晶科能源实验室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已达34.22%,第28次打破世界纪录。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25年数据,国内煤电度电成本约0.32-0.45元/kWh,而“光伏+储能”综合成本已降至0.26-0.38元/kWh,直接对标煤电区间。
可见,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避免“野蛮生长”。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集中式和分布式电站的度电补贴都大幅下调,国内光伏市场仿佛一夜间进入寒冬。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行业冰封之际,正泰安能逆势而上,通过优化收益模型、稳固渠道、积极推动政策修复等方式,引领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8-2024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为20.96GW、12.20GW、15.52GW、29.28GW、51.11GW、96.29GW、118.18GW。
综上,国内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最新发布的136号文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虽然政策支持力度逐步下降,但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光伏领域,国内已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政策退坡倒逼分布式光伏内生增长,并取得显著成果。
136号文创新性引入机制电价概念,保障新能源投资项目机制电量都将按照机制电价进行差价结算,并将2025年5月31日作为“新老划段”的时间节点,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将以不同的价格方式结算。
2.1、136号文创新性引入机制电价,保证项目稳定收益预期
新能源项目普遍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为了保证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的可持续性,保证部分项目的营收,136号文提出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纳入机制的新能源电价水平即为机制电价。
其中,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机制电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但需逐步通过设备改造提升竞争力,主动参与市场。这一举措既保护了存量项目的合法权益,又为行业转型升级预留了空间。
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通过竞价形成电价,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通过“多退少补”差价结算稳定收益预期。机制电价由各地每年组织已投产和未来12个月内投产、且未纳入过机制执行范围的项目自愿参与竞价形成。
同时,136号文允许新能源项目通过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方式参与调度,提升灵活性。
可见,136号文的实施加大了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市场风险,但也提供了一定的保底机制,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机遇。
2.2、分布式光伏转向精细运营,业内头部企业加速战略转型
对新能源电力运营商而言,机制电价只是电力全面市场化交易的过渡产物,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优化运营策略才是应对之策。
分布式光伏行业内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市场布局、投资规划等,从粗放扩张转向精耕细作,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具体方式包括压缩非技术成本(如土地租金、资源费等);优先选择消纳条件优越、度电溢价高的地区布局;使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发电量;配置储能系统及建设虚拟电厂平台,实现发电供应和用电需求的精准匹配,并提升自发自用比例;通过电价套利与辅助服务市场的收益模式打造新的收益曲线等。
同时,136号文的出台,促使包括正泰安能在内的光伏企业做出战略调整。
2025年6月,作为户用光伏领域的领军企业,正泰安能举办十周年战略焕新发布会,计划完成从C端分布式光伏开发商向全球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正泰安能将以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与微电网为物理基础,以虚拟电厂VPP与能源即服务EaaS为服务平台,构建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运管、售电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模式。
简言之,136号文通过引入机制电价,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了一定的收益保障。同时,136号文推动分布式光伏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头部企业加速战略转型。
三、户用光伏契合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长期来看,新能源电力不仅需要覆盖每年持续增长的新增用电量,更肩负着替代庞大存量化石能源发电量的任务,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3.1、分布式光伏灵活性高恢复速度快,行业集中度或上升利好优势企业
136号文使得光伏产业面临调整压力,相关细则的出台和适应亦需要时间。相较于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项目周期较短,非技术成本占比较低,其恢复速度会更快。
具备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的分布式光伏企业将脱颖而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市场议价能力;而缺乏技术、资金与运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可能退出,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上升,利好头部企业。
3.2、电力行业需求增长且向低碳转型,户用光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电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全社会用电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2024年,国内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7.52万亿千瓦时、8.31万亿千瓦时、8.64万亿千瓦时、9.22万亿千瓦时、9.85万亿千瓦时。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这也意味着,2025-2030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将维持年均4%-6%的持续增长趋势。
在供应端方面,“十四五”以来,国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力结构持续优化。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2024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71.67GW、47.57GW、37.63GW、75.90GW、79.82GW;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48.20GW、54.93GW、87.41GW、216.88GW、277.57GW。
2024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为35%,其中风光发电量占发电总量比重达到18.6%。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决定了国内“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发电量渗透率仍将持续提升,风电和光伏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电力需求端的持续增长,叠加供应端低碳转型趋势,为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交汇点,户用光伏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结语
综上所述,136号文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全面入市,倒逼分布式光伏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内生增长。市场机制下,分布式光伏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行业内头部企业加速战略转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136号文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为分布式光伏行业带来了长期机遇。此外,户用光伏契合“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及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为户用光伏提供长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