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机器人时代爆发前夜,黄埔放了一个大招?
2025年,全球科技圈在开年就被一股“神秘东方力量”点燃。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个“走路”步伐几近媲美人类的人形机器人亮相,在新年迈开“新步伐”,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的目光。
人形机器人亮相黄埔区高质量发展大会
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蛇年春晚舞台上穿着花棉袄转手绢,火爆全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今机器人产业技术成熟度曲线陡然爬升,产品形态从“能走”进化到“能干”,商业化拐点已经明朗。
从宏观层面看,“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战略支持进一步升级,因此今年也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最新测算数据称,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
《中国经营报》专题报道
行业风口呼啸而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深圳、杭州会率先抢下这一棒时,广州东部一个低调务实的行政区——黄埔区,出了一个大招!
近日,广州黄埔区PCI未来社区人头攒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
政府官员、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营商环境观察员挤满了会场。这场发布会,抛出了单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扶持政策,涵盖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四大领域近40条措施!
“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现场
每一条措施都含金量十足。比如:
发放1000万元场景券,支持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示范;
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
对连续两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销售额均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按照不超过销售额的5%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最高300万元;
对于新引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制造产业化项目,按照投资额的5%最高给予500万元;
《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支持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政策图解
还准备了“三”千万的红包:每年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成长支持,1000万元算力券、1000万元场景券,更有100万元模型券直达AI企业.......
一位仔细研读过黄埔这一轮政策大礼包的券商分析师私下跟笔者讨论了这个问题,说“黄埔这次信心很足,是要把整条赛道搬到自家后花园。”
显然,黄埔想用一个庞大的政策矩阵,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支点,撬动整个未来产业的发展!
02
黄埔的政策,有些不一样
一说到产业扶持政策,很多读者会有疑问:又是补贴,全国哪个开发区不补贴?
别急,我们把广州黄埔和其他地方的政策摊开比一比,你会发现补贴和补贴之间,差异是不小的。
部分省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政策
深圳光明区:最高补贴2000万元,但门槛是新落户的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全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翻译一下:要么你已经是大佬,要么你爹是大佬。
深圳光明区政策
上海浦东新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企业创新中心等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样门槛很高,而且集中在具身智能这一领域。
杭州:最高补贴500万元,但重点偏向“服务型制造”和“数字化改造”,对硬件本体企业并不友好。
京津冀地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其政策往往侧重于产学研合作和高端人才的引进。
北京市相关政策
而黄埔虽然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但是有一条“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企业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的政策上限是非常高的。
同时,黄埔政策包有两个关键词很值得注意:“首次完成”和“首次实现”。
什么意思?只要你敢把新产品第一个用在工厂、医院、写字楼这些现实场景中,政府就敢掏钱帮你试错!补贴数据、补贴场景、补贴创新,势要把黄埔打造成“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举个例子,黄埔的一家做玻璃幕墙清洗机器人的企业——凌度智能,最早并不在广州,厦门起家做孵化。
凌度智能产品
直到2021年,他们把总部搬到了广州黄埔,一方面靠近产业链,另一方面,也靠近了人才与政策资源。
到了黄埔以后,当地政府立马就送了两个大礼包,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资金。
先是与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共同成立了研究院,短短数年间就拥有近200个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稳打稳扎走在了行业的技术前沿。
在黄埔的助力下,凌度智能顺利引入区属国企投资,更有多家风投基金商前来洽谈合作,公司此前最发愁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在去年举办的第136届广交会上,凌度智能迎来了“高光时刻”——高空幕墙清洗机器人凌空K3,从1242家企业的2318件参评产品中脱颖而出,夺得“CF奖”唯二的“至尊金奖”之一。
凌度智能产品
接下来,新加坡、迪拜的订单自己找上门了。
凌度智能的崛起,恰恰是黄埔政策的精髓:不是单纯补贴企业,而是补贴“不确定性”。企业最怕的不是贵,是不知道产品行不行。
黄埔用政府的资源把“不确定性”稳下来,企业只管专心搞市场、搞技术,其他的交给政府。
更重要的是,黄埔现在不光是有最近发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40条系列产业政策,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政策矩阵。
就拿人才政策来说,去年发布的“人才高质量发展30条”,实施企业家聚能、科技人才领跑、青年人才强基、技能人才支撑、紧缺人才补链、人才环境提升等6大行动。
比如对个人给予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对创业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创业资助和1000万元投资奖励,扶持力度领跑全国!
有企业算过一笔账:
公司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区里给购房补贴,再给经费补贴,相当于企业只花了不到一半的成本就挖来一个年薪百万的业内专家。
黄埔区人才公寓
现在,黄埔区的政策已经涵盖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到人才引进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企业,这是用真金白银和真情实意,撬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
03
黄埔,为何值得看好?
当然,光有政策还不行,黄埔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它独特的发展思路。
杭州打法更像风投——砸钱、给地、请科学家,典型如“六小龙”里的宇树、强脑、云深处,都是先做出爆款再找场景。
深圳打法更像硬件极客——依托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供应链,机器人迭代速度业内一流。
黄埔则选择了一条最慢却最扎实的路:用产业存量换技术增量。
广州11个区,黄埔并不是最有钱的,天河CBD的写字楼租金常年全国第一,南沙有自贸区光环,番禺有大学城和高铁枢纽。但黄埔有一个别人学不来的优势:它是广州工业产值最高的区,占全市40%以上。
广州市产业分布
换句话说,这里是广州最能造东西的地方。
工业基础给了黄埔“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
场景。
机器人不是手机,它必须长在具体的工厂、医院、写字楼里。2024年,黄埔区工业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8%和3.4%,意味着每天都有新的产线、新的仓库、新的园区在找自动化方案。
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为什么能做到全球市占率第一?
就是因为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受限,而黄埔区又有大量工业企业,过度依赖进口,且采购与维修周期过长,增加了企业成本。
这样就为昊志机电提供了施展空间,给黄埔本地的数控机床做配套,客户就在隔壁,反馈当天就能做改进。
所以,科技企业到黄埔来,这里的应用场景密度和深度都是足够的。
对比一下其他城市,杭州虽然算法和电商场景丰富,但制造业偏弱,机器人企业只能去宁波、苏州找工厂落地,一来一回成本增加不少。
上海的优势是国际化和资本,但土地太贵,一个2000平米的测试车间月租要30万元,初创公司根本烧不起。
深圳的优势是供应链和电子信息,但政策更偏向“锦上添花”,对早期项目并不友好。
黄埔呢?这里有全广州最密集的制造业场景:新能源汽车工厂需要焊接、喷涂机器人;化工园区需要防爆巡检机器人;写字楼集群需要清洁、配送机器人。
机器人在工厂应用
更长远的是“机器人+生物医药”,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恒瑞医药都在这里建厂。生物药的生产环境要求极高,传统人工操作污染风险大,机器人是刚需。未来,可以让机器人企业先去药厂,积累数据后再反向输出标准,成为全国生物药智能制造的“黄埔标准”。
因此你看黄埔这一轮政策包,每一条都非常精准,就是给了企业施展空间:
发放1000万元场景券,支持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示范;
在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的基础上,遴选不超过10个应用案例,按应用场景实际投入的50%最高给予200万元;
连续两年实现高增长的优质配套企业,每个企业最高200万元。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黄埔的政策逻辑,那就是:
企业不是招来的,是陪出来的。
这句话很土,却很真。过去三十年,中国的产业逻辑是“筑巢引凤”,先把园区建好,再等企业拎包入住。
黄埔区现在的逻辑是“护林养鸟”:鸟想飞多高,取决于林子有多密,风有多大。所以,如果你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初创公司或者是想从事这个行业,正在纠结去长三角还是珠三角,不妨去广州黄埔看看。
机器人时代爆发前夜,黄埔没有喊口号,只是默默把最难的核心零部件做出来,把最贵的场景验证做出来,把最苦的商业闭环跑出来,把产业链上的每一颗钉子都钉得更深一点。
机器人时代的终局,未必属于最酷的公司,而属于能把技术真正塞进千行百业的那座城市。
等风来的时候,这里会长出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