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鲜能说:抄袭SC抄成“山寨”扛把子?


前几天,主包正悠哉地在小红书冲浪,偶然刷到一个帖子——《国内版的星益生趣SC鲜能说是啥》,主包心里一紧:啥?难不成SC还悄咪咪开了个“内地分身”?

点开一看图,好嘛,前几张是Stella & Chewy’s星益生趣,后几张就是“鲜能说”。

好家伙,那包装一对比,主包瞬间脑补出经典画面:“康师傅” vs “康帅傅”。

八卦小宇宙被瞬间点燃,主包立刻搬好小板凳,决定扒一扒鲜能说的来头。

鲜能说是个啥?

2024年,鲜能说作为阿忘忧兽(上海)旗下的主粮品牌在它博会上正式亮相,并推出了6款针对犬猫的功能型全价粮,主打肠道、泪痕、泌尿、固毛等细分需求。

别看是2024年刚成立的,背后的团队并不陌生。创始人已经在宠物行业深耕近十年,手里还打造过“纽贝健”和“诺普仕”两个品牌。团队的基因也非常鲜明——线下渠道出身,打法聚焦在宠物门店。

数据显示,鲜能说上市首年单月就能跑到400万的出货量。卖得最好的系列集中在犬肠道和犬美毛。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功能性产品本身具备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宠物店的犬客户更多,犬粮本身是更适合宠物店的基础品类。

配方表现如何?

主包随手选了一款鲜能说全价鲜肉犬粮(泪痕管理)款,动物性原料占比还是很高的。

鲜鸭肉28%、带骨鲜鸡肉26%、鲜鸡肉8%,还有鸡肝、鸡心等等。

除此之外,还加了丰富的植物成分,这些植物成分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如万寿菊能够从根源阻断泪液分泌,温和呵护眼周,从而淡化泪痕;菊花、决明子等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

代工厂是国内知名的泰安泰宠,不得不说,泰宠代工的产品是真多啊。

从配方和代工背景看,鲜能说并非“空壳品牌”,而是有一定基础和产品力的。

但问题来了——为啥非要“长得像”?

先来说说他们的“灵感缪斯”——全美冻干销量第一品牌SC。

2003年在美国出生的牌子,起点还挺暖心:

创始人Marie为照顾和治疗生病的爱犬,了解到生食喂养的好处,后来以两只爱犬的名字开创了天然宠物食品品牌Stella & Chewy's,名字取自两只狗,听起来就很“毛孩子至上”。

在美国本土,SC的存在感大到什么程度?随便进一家宠物店,货架上一片大红,比喜糖还喜庆。

2021年底,SC以跨境电商的形式官方进入中国市场。于是,有的品牌看着就眼馋:这片红,不仅亮眼,还透着“流量密码”。

于是,“鲜能说”登场了,披着洋马甲,却被称为“新国货品牌”。

最近,主包发现“鲜能说”的内购会也搞得热热闹闹,但是见过SC的消费者第一反应估计就是——“哎?这不是那谁谁吗?”

抄袭成常态?

业内专家也很实诚,说宠物行业包装“借鉴”早就是家常便饭。今天你出个爆款,明天五六个“平替”扑面而来。

因此,也有不少宠主闹了个大乌龙,要买A,却因包装太像买成了B,抄袭这事在圈子里几乎被默认成“没啥大不了”。

但有些宠物主还是不买账的,主包看到不少吐槽:“国产粮学进口粮配方我能理解,但包装也要学,实在没必要。”

但如果从行业角度看,这背后有几层逻辑:

第一,进口品牌经过多年教育,早已建立起“高端”“安全”的心智。新品牌要抢心智,就容易走“贴近”路线。

第二,国产粮这几年在配方和研发上进步很大,但在消费者认知里,“国产不如进口” 的刻板印象还没完全消散。部分品牌选择“借包装”来缩短用户的心理距离。

可问题是,玩这个套路,风险也不小。人用食品领域早有判例:山东两家企业因“壹胶堂”阿胶糕的包装与东阿阿胶高度相似,被法院判定“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赔偿50万。

商标侵权方面:被告使用的图形和 “熬胶图” 注册商标相比,主体都是传统熬胶场景,细节差异根本不足以避免消费者混淆,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 “同种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侵权行为 。

而在不正当竞争方面,被诉铁盒和东阿阿胶产品包装一样,采用黑底红条、浮雕字、网状底纹等组合,颜色配比和视觉效果基本相同,普通消费者根本难以区分,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一项的混淆。

换句话说,一旦SC觉得“你长得太像我”,打官司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说了,现在的国产粮早就不是“蹭进口的光”才能活下去的年代了。

近年来,国产宠粮品牌市场份额一路高歌猛进,在天猫等平台的宠物粮成交榜上,常包揽前五名,所以说国产粮已经不需要“山寨滤镜”了,靠创新和品质照样能赢。

一起和主包喊出那句:“我是国产粮,我自豪。”

但自豪,一定不是建立在“长得像谁”的幻觉上。真正的底气,来自敢于投入研发、敢于创新、敢于走出自己的路。

然而,主包不得不小声叭叭一句,目前行业整体“重营销噱头,轻科研配方”的现象还是蛮严重。

更讽刺的是短期内抄袭进口品牌的反倒能借模仿捷径做得比原创品牌更好。长期下去,真正投入研发、建品牌的厂商反成“大冤种”。

就像苹果设计师毫不留情地将“小米抄袭”定义为“盗窃”。

在谈及抄袭时,他非常厌恶:“这是盗窃,是懒惰,我完全不能接受。”在他眼中,七八年的心血凝聚成的创新成果,却轻易被他人“借鉴”,不仅是对创作者付出的践踏,更是对整个创新精神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