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年,1000所中职
这几年,教育领域改革措施频繁。先是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课后延时服务也紧随其后,让那些没有时间接学生放学的双职工家长们,不用再为了谁接学生而感到苦恼不已。
当然最受到大家关注的还是中考普职比的调整,如果说前两个政策是为学生和家长减轻了负担,带去了便利,那么中考普职比的调整,则是让一些中等生学生感到了一丝压力。
前不久听到一个初中家长抱怨,说“现在有一半左右的初中生上不了普通高中,太残酷”,又说自己孩子成绩不太好,很可能被分流掉,非常担心。
确实,由于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很多人毕业即失业,而另一边国家技术型人才越来越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考分流的议题这两年非常火热。
只是一直以来,对于到底会不会分流,大家都摸不准。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指出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和总体思路。
教育部表示,2023年将实现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并且将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
用3-5年的时间,建成1000所左右的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示范带动中职教育整体管理规范、质量合格,引导学生家长理性选择。
另外也表示将会把“职教高考”作为高职招生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即便是学生进入中职求学,未来是通过“职教高考”完成升学,接受更高层层次的教育。
总体目标确定,也敲定了升学途径,甚至制定了1000所中职学校的建设计划。教育部传出的消息,相当于一锤定音:
中考分流势在必行。
02
考不上高中,才去上中职?
面对普职分流的大势,不少家长甚至表示:
宁可让学生去打工,也不会让学生进入中职求学。
因为在家长的眼里,中职根本就学不到任何东西,进去了也是在混日子,混到毕业出来求职,学历也不受待见。
但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学校还是全国的大热门。
当代的职业教育体制是在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重新建立,但职业教育对中国社会来说却不是一个陌生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土地革命时期,职业教育在中央苏区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为满足革命事业对干部以及各种技术人员的需要,苏区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方式。在1931年湘赣鄂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每乡要酌情开办工农学校、妇女半日学校、工人实习学校以及各种职业学校。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刚经历文革,百废待兴;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行各业处于急速发展、扩张时期,人才急缺下,国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栋梁之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达黄金时期。
那会儿还不是职中、中职,都叫中专生。
在那时,中专多盛行于教育不发达、思想观念滞后的地区,中专是小县城、乡镇、农村学子走出寒门的最低门槛。
那些出生于底层家庭,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
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
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普通中专录取率不足10%,甚至更低,考生要经过两次严格的筛选——预选、正考,所谓预选和正考,导致中专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都高。
选拔严格,通过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学业优异。
“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与现在截然相反。
03
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行了?
如今,职业教育的没落,其实和政策走向密切相关。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中专开始受到巨大影响。
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而且,进了高中才能上大学,职业教育慢慢成为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其次,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是从国家层面开始蔓延的。
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别说中专了,大专都不行。几乎所有报考岗位要求都是本科以上。
这种学历歧视随处可见,上不了本科大学,几乎与所谓的“高端岗位”绝缘。
并且,失去了包分配的光环后,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只能去民营工厂做个普工。而中国制造业一线工人的待遇低是出了名的。
之前看不少专家学者说,中国的蓝领平均工资待遇已经到了6000-8000左右的水平。可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下图是网上有人晒出来苏州工厂的薪资水平,看了这个沿海发达城市制造业收入水平,基本上也就把国内所有的私营工厂给看透了。
放眼望去,工资普遍是4000-6000,底薪高于2500的少之又少,6k的工资基本上是上限和顶点了。而想拿到6k,一个月的加班工时必须要在100个小时以上,这还必须是工厂包吃包住、不罚钱扣款的情况下。
当然了,企业在招工的时候,招工牌上的薪资水平,往往是往多了喊的,而实际的到手工资,是要打一个折扣的。比如,吃饭扣钱、住宿扣钱、水电费扣钱,还要减去社保个人承担的部分。有的工厂扣款的项目还不止这些,员工本人看了都是云里雾里的,所以,一顿操作猛于虎,再看工资3500,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这待遇,就这就业情况,如果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谁愿意读中职;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中职?
现在国家在推中考分流,要把一半的初中毕业学生分流到中职,背后是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上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准备高考考大学,和高考无关的内容基本都被视为鸡肋。
而社会不需要人人都去上大学当白领,是需要一定比例的人去汽修厂做修理工,去电子厂生产线当装配工,去做护工照顾失能老人,去做建筑工人建新房子,去做环卫工维护城市清洁卫生......
由于90后00后年轻人,大都去挤考大学的独木桥了,目前国内蓝领行业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现出严重的整体老龄化。
尤其是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中国制造”,“招工难”成为企业经营的最大难点之一。
为了让更多人走向职业教育这条路,陕西宝鸡发布了“中考复读禁令”,禁止公立中学、民办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招收初三复读生。
湖南怀化20多所民办高中的上千名学生,刚开学就被强制清退:
以往当地在民办校的招生指标上放得比较宽,给这些未上线的学生提供了读高中的机会,但今年指标突然收缩,他们就成了变动的牺牲品。
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校,甚至不允许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以达到强制其分流到高职的目的。
中国的产业需要更多技工人才,那就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想法是好的,但光靠划线、靠锁紧高中升学指标,靠建一大堆职业学校,窃以为,于事无补。
首先,以不能保障学生未来前途与直接发展的强制教育分流都是耍流氓。
其次,如果能够给予中职学生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公考这一块,能不能对职业学校出身的学生免除“学历歧视”?比如说能不能设计一条中职到大专免试、申请制入学的道路,而大专的学生未来有需求还可以向本科学历发展,甚至争取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等更高层次学历,不锁死他们的学历上限?比如能不能进一步推广和完善“现代学徒制”?
更为关键的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匹配的岗位大多以社会观念中的“低端”岗位。那是什么造成“低端”岗位?是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是用人企业肆意践踏劳动法,是薪酬水平只够维持温饱。
背后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是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只有把根本性的问题解决,才能破除进“职校是被社会淘汰”的观念;也就是当中职成为人生另一种选择,而不是“无可奈何的被迫选项”时,所谓教育分流、人才分流才能真正落地。
不然,今天把他们骗进职校、骗进工厂,明天也会提桶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