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动驾驶需求上升,提升了传感器需求,毫米波雷达就是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传感器之一,机构判断其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目前产业发展如何,国内有哪些厂商是龙头?
2月21日,毫米波雷达概念股活跃,经纬恒润(688326.SH)、硕贝德(300322.SZ)、雷科防务(002413.SZ)、威孚高科(000581.SZ)等股带头领涨。
毫米波雷达“国产替代”在加速
在汽车新四化的大趋势下,自动驾驶、汽车电子化快速发展,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重要一环,也受益于自动驾驶需求的提升而发展。而毫米波雷达就是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传感器之一,其具备了两个难以替代性:
1、相比LiDAR(激光雷达),Camera(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具有可以测量目标的相对速度。(实际上激光雷达也可以办到,但车用LiDAR侧重并不在此)
2、恶劣天气中,毫米波雷达是唯一能够有效感知环境的传感器。
在上述两点刚需因素下,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快速攀升。自2013年第一代产品实现商用以来,毫米波雷达的全球出货量从100万只/年快速增长至1亿只/年,其中2018~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20年开始出现成倍的增长,而且目前速度仍不断加快。据头豹研究院判断,在技术成熟、高等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出现、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提升等各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300亿,复合增长率将达42.0%。
其实毫米波雷达并不是新鲜的科技,其早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70年代中后期取得技术突破,90年代开始应用于车载领域,2000年后锗硅技术提高芯片集成度、降低成本,毫米波雷达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后技术较为成熟,成为主力传感器之一。
在行业格局上,目前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主要被国际Tier1企业占据,以博世(BOSCH)等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入局较早,积累大量的技术与经验,且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一些企业的雷达产品已发展至第五代,且持续迭代更新。
反观中国厂商起步较晚,大部分于2014年成立,尚处于毫米波雷达的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头部企业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在测距和精度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硬件设计和算法等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际厂商手中。随着自动驾驶的高速发展,对传感器需求提升,中国厂商纷纷加速研发毫米波雷达技术,这将推动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对于各企业来说,行业的飞速成长和乐观的市场前景,成为毫米波雷达自主供应商聚焦前瞻研发、深度布局产能的主要逻辑支撑。
产业链龙头企业“钱景”大好
据华西证券的归纳,毫米波雷达的产业链受益环节主要分为天线、前端收发组件、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部分:
1、天线:毫米波雷达需要介电常数稳定、耗损特性低等高性能的高频PCB基材,受益于国内5G产业发展,国内生益科技、沪电股份等已实现毫米波雷达用高频PCB产品的技术突破。
2、前端收发组件:目前大多数毫米波雷达前端收发组件主要采用基于硅基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集成方式,主要以SiGe BiCOMOS技术为主。目前MMIC技术主要由国外半导体公司主导,国内厂商主要包括厦门意行、加特兰、南京米勒、清能华波、矽杰微电子等。
3、数字信号处理器:目前DSP/FPGA芯片制造商主要以海外厂商为主,国内有紫光国微、安路科技、复旦微等。
除以上公司外,安防变焦龙头联合光电(300691.SZ),也在车载业务上完成突破,据2023年2月公司在机构调研会上的表述,截至目前,公司的毫米波雷达及相关产品、AR-HUD相关产品、车内投影产品已获得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定点。目前联合光电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品种有角雷达、车路协调雷达、车内生命体征探测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机构认为,未来联合光电主打毫米波雷达+AR-HUD打入车企以及逐渐导入其他车载配件的战略,后三年公司车载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