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毅被打码处理,茶百道明星营销翻车,毛利大幅下滑!

日前,有网友发现茶百道官方发布的宣传视频对尚在合作期的品牌代言人成毅进行了打码处理,同时在茶百道官方账号上,成毅相关的宣传物料已经停更长达一个多月;部分加盟商在小票上标注 “换代言人啦亲亲”,然而品牌方在此之前并未发布任何与成毅解约的声明。这一现象引发粉丝群体不满,质疑品牌方不尊重代言人。

事件曝光后,热度迅速增长。茶百道发布了致歉声明,称因内部执行失误,此前发布内容出现问题,已第一时间删除错误物料,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还强调一直尊重并期待与成毅长期合作。

此前茶百道就曾陷入食品安全等舆论风波,此次 “打码事件” 无疑让品牌形象再次受到冲击。

明星营销惹争议,销量与口碑能否双赢?

茶百道作为国内热门茶饮品牌,通过签约多位艺人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2024年11月,茶百道官宣成毅为全球臻质品牌代言人,不久后又宣布黄子弘凡为乐活品牌大使。茶百道将茶饮推出纸袋、杯套等一系列明星周边物料。从而通过发挥明星效应,带动饮品消费。

前不久,茶百道与黄子弘凡联名套餐周边活动引发争议。上海某门店员工称包揽所有周边,暗示消费者付费获取,遭私吞周边指控。茶百道官方回应称员工言论是 “开玩笑”,已处罚涉事门店及员工,还向部分消费者补偿优惠券。但仍凸显出其加盟商管理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然而,为应用流量营销策略,茶百道分销及销售费用大幅攀升,以2024全年为例,茶百道分销及销售费用为人民币 395.1 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131.0 百万元增加 201.6%。此外,研发费用为人民币 33.8 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16.4 百万元增加 105.7%。相比之下,研发费用占比略显较少。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中,流量营销对品牌发展具有显著的双面性。若运用得当,可以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刺激消费增长;反之,若运用不当,极易引发消费者抵触情绪,损害品牌美誉度,对品牌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知名的市场营销专家陈壕表示,消费升级中的品牌营销应该建立在优质产品、独特个性、创新营销的基础上,让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消费价值感知。

营收降成本升,盈利与供应链遇难题

茶百道自 2008 年于成都创立,借助加盟模式,在全国茶饮市场迅猛扩张。2024年成功登陆港股。

3月28日茶百道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年度业绩公告,公告中显示茶百道录得收入4,918.0 百万元,同比下降13.8%;毛利为1,534.7 百万元,同比下降21.9%。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34.4% 下降 3.2 个百分点至 31.2%。

回顾2024年上半年,茶百道录得收入2,395.8百万元,同比下降10.0%;毛利为760.1百万元,同比下降18.6%。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5.1%下降3.4个百分点至31.7%。 

茶百道 2024 年加大对加盟商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不仅优化加盟政策,也增加了对加盟商在货品、设备销售上的优惠;在营销层面,与加盟商通过物料销售补贴的形式,共同承担营销活动费用。然而,这些举措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茶百道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也在持续提升,以加盟模式为核心拓展商业版图,在 2023 - 2024 年间,门店数量从7801家增长至8395家,加盟店扩张发挥了主要作用。2024 年加盟店由 7795家攀升至8382家,尽管仍保持增长态势,但890家的闭店数量远超 2023 年的 220 家。

然而,茶百道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在供应链管理上,其茶叶、乳制品、水果等主要原材料依赖外部采购,上游原料布局的缺失,严重限制了供应链能力。一旦因外部因素,无法按数量、质量和价格要求获取原材料,产品质量和利润率必然受损。

中国著名食品产业分析师,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资本看中了茶百道整体的综合实力以及它的护城河。茶百道的优势是明显的,包括它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及定位。它的产品定位中高端,指向主流大众市场,这一块属于塔腰,人口基数大,消费群体也大。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茶百道的流量营销与供应链困局** 茶百道近期因代言人争议和加盟商管理问题暴露品牌营销与运营短板。从财务数据看,2024年营收下滑13.8%,毛利率下降3.2个百分点,反映其依赖流量营销(销售费用激增201.6%)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增长,反而挤压盈利能力。加盟店扩张虽带动规模(门店数达8395家),但闭店率飙升(2024年闭店890家)揭示单店模型承压,可能与加盟商扶持政策成本增加、区域竞争加剧有关。 更深层问题在于供应链短板:上游原材料依赖外部采购,缺乏议价权和稳定性,在成本上行周期中进一步侵蚀利润。茶百道需平衡流量投入与产品力建设,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如自建原料基地)降本增效,同时优化加盟商管理体系,避免营销反噬品牌价值。短期需修复消费者信任,长期需构建“产品+供应链”护城河,否则在茶饮红海竞争中难逃“增收不增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