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怀念「经济上行美」的人们,钱包都去哪里了?

摘要:场景为王的创新

文 | 山核桃

2025,消费趋势让人直呼「看不懂」。

理性消费时代,日益审慎的人们捂紧钱包、缩减预算,不降反升的国民储蓄率印证了大多数人将钱包份额留给了基础刚需品类。

但这并非是消费的全貌——人们怀念「经济上行的美」,LABUBU引发的万人空巷、爆单的小米YU7、人形机器人狂欢,以及用户爆买的智能办公本、AI学习机等AI硬件......

这些现象级的消费趋势都在表明,不是人们捂紧钱包,不愿意消费,而是在产能相对过剩、商品足够丰裕的年代里,人们更关注消费能否真正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品质化乃至更多元化的诉求。

这代表了消费市场底层逻辑的改变——从过去需求决定供给,到如今要靠供给创新激发需求,这给更多企业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挖掘细分需求蓝海,通过定义新品类和新产品,进而带动供给侧的产业创新?这是一个更复杂的命题。

1、从LABUBU到AI硬件,「一掷千金」的底层逻辑

打开当代中国人的购物车,钱包流向了LABUBU们和AI硬件,绝非是偶然。

新一代消费者的「买买买」背后,刻画出一个新消费时代,人们既愿意为「情绪甜品」付费,也乐于为生产力刚需买单。

像LABUBU、胖东来,既是被时代选中的「口红」,也是典型的情绪价值消费,瞄准的是社交、陪伴等场景,它们满足的是一种「低价的高端」,在同等商品里做到了稀缺性和品质感,人们通过购买这些商品获得愉悦,来对抗生活的庸常。

另一类则是刚需性消费,比如融资火热的AI编程赛道、被家长称为「省心神器」的AI学习机等,驱动消费者的购买动因多是为了垂直场景的生产力提效。

当然,更聪明的品牌主打一个两者皆要,将情绪价值和实用刚需组合,在理性和感性里找到平衡点。

国外如频发AI眼镜的Meta,国内如小米、宇树,还有AI国家队选手科大讯飞等,都凭借着这一招组合技,吃到了新一轮消费红利。公开资料就显示,宇树营收目前已破10亿,今年618,科大讯飞包括智能办公本、翻译机等AI硬件整体销售额也同比增长42%。

这些在新一轮消费中崛起的「头号玩家」们,有两点共性:

一是兼具情绪和使用价值。小米YU7、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等产品既主打「能干事」,也强调实用、效率和刚需,同时又能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缓解办公、出行等垂直场景的焦虑,带来极强的身份认同。

二是走「专而精」路线,它们都避开了大而全的通用路线,都是选择一类人、一类场景切入,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科大讯飞的智能办公本就从办公这一刚需场景切入,瞄准管理者或专家此类人群,满足他们在会议、日常工作和阅读三大高频场景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医疗创业公司CEO陈杰是智能办公本的深度使用用户,作为CEO的他,每天保持「13小时工作」的高强度工作,出差时,除了办公用品,公文包里还要装上Kindle,大量时间要花在和患者、医疗专家的高知识密度交流里。

累计下的庞杂工作资料过去依赖记笔记、员工处理录音稿,但总因遗漏、错记影响决策。尝试很多办法后,现在他用一本智能办公本轻松实现了办公+阅读一体化,AI硬件的价值也在这些看得见的用户场景中得到了验证。

另一个问题也由此产生:既然情绪消费和生产力消费如此关键,如何把握主线完成供给创新?

2、三浪叠加,AI卷起新生产力革命

拿捏人们的情绪价值,成为下一个LABUBU,往往需要天时地利的运气,就像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从未想到,当时无人问津的潮玩会在今天会成为一门如此性感的生意。

但和新兴潮玩不同,AI硬件所处的消费电子江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传统产业,通用型的手机、PC等赛道早已巨头林立,甚至是卷成红海,新一轮的消费浪潮里,行业玩家更是备受「创新是否停滞」的质疑。

换句话说,能在一个传统赛道里成为新消费风口,AI硬件靠的并非是运气,而是一场「三浪叠加」的AI新生产力革命。

一面是从百模大战到千体大战的技术进化,超越scaling law的模型技术突破,AI已渗透千行百业;另一面是用户对AI的接纳,据智联招聘调研,已有超八成职场人在工作中使用AI,包括微软等企业甚至将「员工AI工具使用情况」直接写入绩效。

但如何连接新技术和新需求?需要更关键的「第三浪」。

AI新生产力浪潮里,供给创新的玩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创新派」,基于成熟品类和交互形式创新,比如把「手机、平板、PC」经典三件套AI化的消费电子厂商。

另一类则是「AI原生派」,它们擅长将AI技术集成进一个新品类内。

以科大讯飞为例,在2019年推出智能办公本这一新品类前,人们很难想象会在平时工作时,随身携带这样一个配备墨水屏和电磁笔、模样酷似「纸质书」的设备。

据科大讯飞副总裁、讯飞读写科技总经理钟锟回忆,七年前,市面上并没有智能办公本这一品类,可参考的信息很少。

彼时,办公场景是PC、平板的天下,阅读领域则有墨水屏阅读器,从0到1打造一个新品类,往往需要超越式的用户洞察,就像苹果在早年在PC产品的研发经验里,发现了用户的「懒惰」,用全触控的交互设计彻底颠覆了诺基亚。

和苹果的故事类似,早在2015年,基于语音技术多年沉淀,科大讯飞面向C端推出了包括录音宝、录音笔、讯飞听见等早期AI办公产品,这些实用性产品在当时被应用于一些职业人士开会、客户访谈等日常工作场景里。

但和这些AI办公的早期使用者频繁交流后,钟锟和团队发现,很多一线管理者和商务精英缺少一款能自动融入工作场景的记录类办公产品。

这些办公人群日常需要高频参与各类会议、客户拜访,移动办公下,传统的手机、PC和平板等通用记录工具没办法一次性解决信息「记不全、找不到、容易丢」等问题,将手写笔记、录音等信息结构化处理的能力也不强。

一个重要机会出现在了讯飞办公本团队的视野里:成熟的AI技术如语音识别、OCR识别等,让团队意识到上述痛点「AI技术已经可及」,但兴奋之下,一个更艰巨的抉择又出现了:

究竟是把技术装进已有的手机、PC等传统品类上,还是自己重新造一个品类?

前者依靠品类的已有存量用户,不必经历从0到1的市场教育,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后者,定义一个新品类,则是一条更难、也更凶险的路。

讯飞读写科技副总经理赵飞龙主要负责办公本的市场销售,他告诉我们,定义一个新品类不像在成熟品类上做简单叠加那样快速和容易,用户的接受度和认知度都需要重新培育。

但技术可及和看得见的用户需求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要下场的机会。团队跑遍各类展会发现,墨水屏、电磁笔等硬件所提供的「真纸阅读」和「手写感」能满足商务办公人群的非娱乐性需求,书写的严肃感和专业感也更贴近此类管理者的职业化身份。同时,相比电脑等设备,墨水屏更轻薄、待机更强,也便于随身携带。

智能办公本由此诞生。2019年,发布第一款智能办公本的科大讯飞定义了这一新品类,从结果来看,他们赌对了。七年来,讯飞智能办公本的销量不仅持续走高、积累下百万级用户,还拉动了整个品类规模的增长,更多玩家相继加入智能办公本的竞逐。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办公市场规模达到51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97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14%,一个新品类蓝海初具雏形。

3、从1到N的进化,场景为王的创新

和苹果的iPhone、戴森的气旋吸尘器、特斯拉的Model S一样,作为一个「品类定义型产品」,科大讯飞的智能办公本也势必要回答一个问题:

从1到N如何进化?

身为定义者,一方面它们享受早期品类创新的红利,占据了品类接近七八成的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迎面而来就是各类模仿者,当前智能办公本也呈现出「多品牌、多层次、多价格」的新竞争格局。

大多数硬件产品品类创新的规律是,用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和矩阵,加速从1到N的规模化,但在智能办公本上,讯飞选了一条更慢的路:坚持「技术+场景」策略,把复杂的技术留给自己,把极致的体验留给用户,产品创新只有将技术和用户场景紧密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这是一种「场景为王」的创新。

AI新生产力革命下,办公需求正在发生重构,管理者和商务精英们也不仅只是关注「办公效率」。麦肯锡在一项调研报告中指出,超五成高管已习惯在工作中经常使用人工智能,但同时他们也格外关注与AI相关的使用风险,例如不准确性、隐私安全等。

讯飞办公本团队也发现,随着大模型的发展,管理者对智能办公本的追问是,能否在不同的使用场景,都能实现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强的思考能力和更安全的隐私保护?

这群「会议多、活动多和出差多」的人群,既兼具离线和涉密诉求,又希望办公本「时刻智力在线」,沿着场景为王的思路,需要攻克很多难题。

硬件上,想让云端大模型稳定地跑在本地小小的办公本上,需要考虑底层算力芯片适配;在模型侧,要解决模型量化、算法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在产品功能上,需要降低使用门槛,让用户能轻盈上手。

团队内部经过多轮讨论,最后决定「这事儿必须要干」。「必须要干」源自底气。讯飞读写科技产品总监郭晓天告诉我们,科大讯飞具备全栈自主可控的星火大模型底座,这便于大模型的剪枝、蒸馏和量化,同时在硬件端也积累下从选型到设计的系统化经验。

团队也一致认为,身为品类定义者和引领者,必须要为用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以7月22日推出的全新讯飞智能办公本X5为例,硬件上,这款办公本做到极致的轻薄,10.65英寸的E ink墨水屏,厚度只有4.6mm。考虑到传统的手写场景,科大讯飞与Wacom联合定制全新的手写笔,无需充电,握持感舒适,笔尖锥度及屏幕阻尼感精心调校,书写体验流畅自然,笔尾就是橡皮擦,还原真实纸笔书写感。专属大模型技术上的OCR排版美化,让手写内容、手绘思维导图等都可转为印刷体。

在软件上,作为全球首款本地大模型办公本,X5在底层芯片上就选用了算力更强大的SoC芯片,采用6nm制程工艺,8核高性能CPU架构,NPU算力为9TOPS,同时通过自研GPU快刷算法,优化了电子墨水屏的刷新和驱动。

本地离线大模型的成功应用,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一次质变,在管理者关注的涉密和隐私场景上,X5能实现「安全又聪明」。

一方面,离线场景下,X5配备的降噪、大模型语音识别、分角色转写、中英翻译、生成会议纪要五大能力,从语音识别转写到大模型整理生成会议纪要,识别准确率及使用体验,和联网场景下基本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新增的「笔记保密箱功能」确保存储安全性,指纹解锁则让访问更安全,叠加端侧大模型的计算安全,实现了用户记录场景下的全链路安全。

在更强的思考能力上,办公本也在瞄准场景创新。

拿会议纪要这一典型场景看,办公本的产品经理发现,不同会议如研讨会、分享会或讲座对应不同的会议内容、格式、主题和展示形式。为此,办公本团队联合讯飞研究院专门成立了项目攻坚组,训练了一个70B参数的自适应会议纪要专有模型,大模型能自动推断会议类型,生成更专业的会议纪要展示形式。

在最常见的会议记录场景,讯飞智能办公本X5采用八麦克风阵列,360度全向收音,高精度降噪、分角色识别,满足大中小型会议的需求。语音识别大模型加持下,普通话识别准确率高达98%,200+方言可切换识别转写,且支持支 8种外语互译以及9种外语识别,内置16大行业专业词库让转写更精准。

讯飞智能办公本X5还支持下方同步手写,会后回顾时,支持回听回看、即点即读、自动定位到关键点。

它能在会后迅速生成专业版式的会议纪要,2小时会议内容5分钟即可快速提炼关键信息。与此同时,Word、PPT、PDF、Excel等文档审阅、编辑、批注等是小菜一碟,AI写作、AI文档阅读助手、划词搜索、语篇规整、开放问答等功能也不在话下。

会议记录的手写内容画圈就可以生成待办,画五角星生成关注星,自动汇集到日程模块。日程还能通过读写笔记App同步至第三方日历软件,办公本绑定邮箱中的邮件会议邀约也可自动加入日程。日程内容均可直接跳转关联笔记。根据笔记、日程、待办等内容,又可自动生成日报/周报。

办公本记录、手机查看、电脑编辑,一个App就打通了工作流。可谓将常见的办公场景做到极致。

另外,内置百万册图书,让办公、学习一体化,满足了职场人差旅场景需求。

从七年前找到细分场景结合语音技术开创新品类到如今构建本地大模型,办公本从1到N变得更安全、更懂人心,科大讯飞的场景创新和苹果乔布斯的产品哲学有着一致性。当年,乔布斯提出了KISS原则(Keep It Stupid and Simple)的原则,一切的技术都要服务用户体验。

钟锟认为,衡量一个AI硬件优劣的标准「重点是看吃水线以下」——所谓的「吃水线以下」是用户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功能改进。

为了实现与用户更高频的连接,在讯飞办公本内部,无论是产品、销售还是市场团队,都有各种方式与用户接触。一方面,积累下的百万用户规模让讯飞办公本拥有了一批「超级用户」,他们能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和共创;另一方面,讯飞还成立了专属办公本的用户活动平台「莫比俱乐部」,产品经理都要接受用户最直接的吐槽。

X5此次功能改进多达上百项,几乎每一项都来自用户。“从用户出发,以产品体现,这是我们产品的工作理念”。钟锟说。

4、智能本办公,一场无限游戏

毫无疑问,在新一轮「实用性+情绪性」的新消费浪潮下,AI硬件发展仍在早期,产品渗透率远未到上限。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预测,至2030年,AI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74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8.73%。

对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的智能办公本品类而言,这将是一场「无限游戏」,毕竟随着AI在未来成为个人与企业的「标配」、智能办公赛道不断扩容,可以预见的是,AI硬件将是一个容纳更多新产品、新品类、新交互的蓝海。

未来,智能办公本会朝着哪些方向进化,讯飞办公本团队正在探索两个确定性的方向——

一是随大模型技术发展,他们试图在智能办公本上探索「AI无处不在」的可能,让用户理解AI,更需要让用户信任AI。

二是主动破圈。当前办公本的主力人群大多为「轻办公」群体,讯飞会在未来拓宽「重办公、年轻化和全球化」用户。

除此以外,在办公产品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外,团队还在探索通过跨界联名、圈层拓展等方式给办公增加情绪价值。

和LABUBU们的社交货币属性类似,智能办公本同样能提供一种身份认同与仪式感,在一些大型会议与重要场合,办公本能增加使用者的专业感,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认真和正式的工作态度。

智能办公本在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媲美手机、PC的主流赛道,固然还需时间的印证,但从产品角度来说,无论是从0到1的品类定义,抑或是从1到N的场景创新,科大讯飞都完成了关键阶段的核心使命。

巴菲特曾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找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让财富越滚越大。”某种程度上,讯飞智能办公本的迭代也是如此,只有找到厚雪长坡的场景,坚持技术创新,才能穿越复杂的消费周期,不断滚雪球,找到自身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