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锅,沸腾海外

作者 | 沧海明月生

编辑 | 刘景丰

冬天美食的尽头,一定是火锅。

尤其过年,亲朋好友共聚一桌,屋外寒风飞雪,鞭炮齐鸣,屋内火炉架锅,热气弥漫,喧闹如春,氛围感满满。

作为中国独创的美食,火锅自问世起,便承载了包容欢乐的文化内涵。火锅,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积聚欢乐、热情和味道的社交方式。

无论天南海北,总有一款火锅适合你:四川火锅的鲜香麻辣、重庆火锅的热辣厚重、铜锅涮肉的醇厚鲜香、潮汕火锅的精致滑嫩……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火锅也越来越多进入海外家庭的餐桌。

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海外火锅店数量已经达到13.4万家,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占国际中式餐饮市场份额的11.1%。

中国火锅,正加速迈向世界餐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美食。

关于火锅的起源,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据《魏书》记载,三国曹丕称帝期间,就已经出现铜制火锅了,不过当时这种食用方法并未得以普及。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烹饪技术也得以提升,各式火锅便被端上了人们的餐桌。

西晋才子左思在《蜀都赋》中描述了当时成都富豪宴饮的场景:“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有人以此推论,火锅中国至少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

而发掘于东汉古墓里的文物--“镬斗”,外形酷似火锅。也有人推测,这种置于火盆上煮熟食物的容器,可能是火锅的雏形。

古代的镬斗

公元1338年,中国火锅首次传入日本,后来演变成日本的特色美食“寿喜烧”,这也是中国火锅第一次走出国门。

19世纪中期,美国西部淘金热风靡,在美国旧金山一带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华人劳工。在当时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如何用最少的钱,做出能满足味蕾的美食,成了这群异乡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后来,有人发现将美国人不吃的动物内脏、和一些蔬菜的边角料胡乱炖在一起,吃起来居然有几分故乡的味道。

于是,这道在贫困与漂泊中问世的菜肴,有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炒杂碎”。

随着美国各州的中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炒杂碎”逐渐风靡海外,甚至一度出现在很多美国电影电视剧中,成为华人的标志性美食。

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爆发,使得大批华人涌入欧美躲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将经营餐馆作为收入来源。

在他们的改良下,更适应大众口味的火锅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部分国营餐饮品牌如全聚德、东来顺等开始探索海外市场,中餐出海的风潮由此兴起。

1995年,重庆小天鹅火锅在美国西雅图开设了海外首家门店,标志着中国火锅正式走向世界;

2010年代中期,快乐小羊、小龙坎等火锅品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开设了百余家门店;

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随后又在东南亚、东亚、北美等地陆续开设了多家门店,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成功的火锅品牌之一;

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谭鸭血、小龙坎、大龙燚、朱光玉、蜀九香、刘一手等火锅品牌一路在海外攻城略地……

历经百年风雨,以火锅为代表的中国餐饮终于扬眉吐气地走出国门。

众人围炉而坐,共享一锅热气腾腾的美食,这种独特的用餐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味蕾的需求,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即便是以社恐著称的北欧人,也无法抵御火锅与生俱来的热情。

祖籍浙江青田的叶美芳,2003年期起便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从事中餐业。六年后,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附近开了一家名为“朝日”的火锅店。

店铺光是装修就用了两年,为彰显中国特色,叶美芳在店里布置了“福”字、中国结等中国风装饰,餐桌餐椅、火锅炉、锅具等也都是从国内采购来的。

当时大部分瑞典人还不知火锅为何物,前往朝日火锅店消费的以华人为主。

后来,一些瑞典人抱着猎奇的心态走进了店里,叶美芳当即意识到,机会来了。

于是,她不厌其烦地教这些人如何涮火锅,如何调配蘸料。

针对瑞典人的饮食习惯,叶美芳还对店内的菜品进行了调整。

当地人不吃动物内脏,店里就取消了牛百叶、鹅肠,取而代之的是牛羊肉、海鲜、各类丸子以及菠菜、娃娃菜等蔬菜。

考虑到瑞典人的口味,叶美芳还根据当地人对辣味的接受程度,对锅底辣度进行调整,用百分比来量化辣度,提供多样化、可定制的口味。

除此之外,店里还提供清汤锅、番茄锅等锅底,以迎合不能吃辣的食客和孩子。

斯德哥尔摩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常年湿冷。火锅祛湿暖身的功效,也让越来越多的瑞典人迷恋上了这种神奇的东方美食。

聚会时,众人围着火锅边涮边吃,看食材在红油中翻滚跳动,辣椒与花椒激烈碰撞,空气中升腾起热气和香味,无疑给食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味觉和感官上的盛宴。

如今,在斯德哥尔摩街头的火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火锅也由此引领了瑞典人美食新风尚。

如果说社交属性赋予了火锅精神内核,那么易于复制的标准化,显然是为火锅设置了技术壁垒。

以博大精深而闻名的中餐,烹饪方法极为复杂。八大菜系,28种烹饪方法,“炒、炸、爆、烧、熘、煮、汆、涮、蒸、炖”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

因此,餐饮界主流观点认为:“世界上最难以标准化的烹饪,就是中餐。”

然而,在餐饮连锁化时代,餐品需要追求的却正是标准化、程式化。

相较于那些注重厨师经验的中餐品类,火锅的底料、食材、配料都可以统一生产和配送,标准化程度更高。

也正因如此,火锅的口味和稳定性得以保证,企业出海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也大为降低。

正如一位火锅品牌负责人所说:“火锅出海,最大的优势就是标准化。只要底料和食材到位,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出地道的川渝火锅。”

社交属性+标准化,使得火锅成为中餐出海赛道中的佼佼者。

据美团新餐饮研究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目前火锅连锁化率达到了21%,在连锁化中餐中排名第一。

随着国内餐饮行业的持续内卷,“出海”成了当下餐饮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以火锅为代表的头部餐饮品牌无不摩拳擦掌,纷纷亮出了自家的绝活。

华人众多,文化认同感高的东南亚,是火锅品牌出海的首选之地。

作为火锅行业的领头羊,海底捞早在2012年就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凭借无微不至的服务,海底捞迅速赢得了当地食客的口碑,门店数量稳步增长,截止2024年,海底捞在新加坡的门店数量已达20家。

在马来西亚 ,海底捞根据当地穆斯林群体的饮食习惯,精心研发出了符合清真标准的火锅,由此成功融入当地市场。

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地区,海底捞更是费尽心思。考虑到欧美人对分餐制的偏好,将传统的大锅改为一人一锅的小火锅形式。

针对欧美人的口味,海底捞又增加了牛肉、鸡肉等菜品的供应,同时减少了如脑花、鸭肠等可能让当地人接受困难的食材。

在英国,海底捞伦敦首店选址于皮卡迪利圆环的核心商业地带,店内装修别具一格,既保留了中式风格的典雅,又融入了英伦的时尚元素,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海底捞已经在全球四大洲13个国家经营着122家海底捞火锅餐厅,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

作为川味火锅的头部品牌,小龙坎在全球已有超过900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超过70家,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

这份闪耀的业绩单背后,离不开企业对各地口味偏好与供应链状况的灵活掌控。

在泰国曼谷,小龙坎结合当地炎热的气候,特别推出了清凉解辣的特色饮品,搭配热辣的火锅,为食客带来冰火两重天的奇妙体验。

在西班牙马德里,针对当地人口味,小龙坎将西班牙人喜爱的番茄与中式火锅巧妙融合,推出了微辣的番茄牛油鸳鸯锅。

当地门店还会不定期举办火锅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当地顾客亲手制作火锅调料,感受中式美食的独特魅力。

在欧洲,小龙坎则借助当地风景名胜将门店打造成美食爱好者的打卡圣地。位于法国巴黎的小龙坎门店,就以此吸引了一大波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游客入店就餐。

作为第一批开始出海的企业,“快乐小羊”火锅致力于为全球各地的食客带来新鲜、健康、本土化的味觉享受,因地制宜采取了供应链先行的模式:在澳洲开店选用比利时蓝羊,在英国选用威尔士羊。

在海内外拥有900余家门店,以“天下第一大火锅”而闻名遐迩的德庄火锅,在进驻加拿大多伦多后,创始人李德建就成功研发了“李氏辣度”:以12°、36°、45°、52°、65°、75°表示辣味逐渐增强,以此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可定制的口味。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海外认同感的提升,以火锅为代表的中餐纷纷筹备出海,以拓展品牌市场边界,获取新的增量。

与此同时,政府所释放出的政策红利,为火锅企业出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24 年 3 月 28 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球现有超过60万家中餐馆,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中餐馆已成为当地餐饮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政策引导,数量庞大的华人华侨构成的消费群体,也为中餐出海提供了潜在机遇。

据2020年发布的《华人华侨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数据,截止2020年,全球约有近 6000 万华侨华人。

“德国之声”引述德国旅游专家预测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客来源市场, 预计到2030年,前往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客预计将增加到2.28亿人次。

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更何况,当前爆火的数字经济,一直在为中餐出海推波助澜。

数字化应用场景已渗透到餐饮行业的每个环节,如扫码点餐、移动支付、在线外卖、在线点评、中央厨房等早已成为餐厅超市的标配,普及率远领先海外。

在线点餐、在线外卖、直播带货、短视频、智慧餐厅和智慧厨房等各类消费形式,消费场景更是层出不穷;全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配送等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一波波利好都在预示着,中餐,必将迎来一片商业蓝海。

然而,正逐步驶向深水区的中国餐饮行业,想要在海外乘风破浪,也并非易事。

首先,文化和法律造成的合规性差异,构成了餐饮业出海的第一大障碍。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同一种食材、调味品、制作方式也会被区别对待。

比如同样是在澳大利亚,在悉尼可以吃到鹅肠,但在墨尔本鹅肠是被禁止的。中餐常用的特色调味品,如酱油、豆豉和一些腌制品,对于西方卫生评判标准而言是“不卫生”的,不少企业因此被罚款。

本土化建设,是餐饮品牌出海面临的又一挑战。

比如在国内以优质服务闻名的海底捞,到了美国似乎就变得水土不服。美国人更注重隐私、安全,而不是卑微的服务。

相比于国内,外国人会更介意吃火锅在身上留下气味,良好的通风排气和去味小工具也很重要。

为此,谭鸭血出海欧洲后,甚至会现炒火锅底料以配合当地人的口味。

海外的用工差异,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餐饮企业出海发展。

与国内服务业的低成本用工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用工时长、福利保障的需求更高。

这方面,海底捞走在行业前列。

有消息称,海底捞已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美国培养出本地化的餐饮管理人才。比如在马来西亚,一半以上的门店经理都是马来西亚华人。

快乐小羊副总裁杨鸥也宣称,正在与一些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合格的人才并将其输送到海外分店。

火锅出海,不仅是餐饮行业反内卷的大突围,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火锅这一特色中式美食必将继续沸腾全球的味蕾,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煮出一片热辣滚烫的天地。

因为掌控了食客胃口,就是掌控了财富的密码。

参考资料:

[1]《川渝火锅的“麻辣生意经”:在海外引领新“食”尚》,中国新闻网

[2]《“火锅出海”生意经》,中国经营网

[3]《热!辣!滚!烫!川渝火锅火到全球80多个国家》,央视财经

[4]《麻辣火锅,“征服”瑞典人》,中国侨网

[5]《东南亚的新发展密码:中国火锅?》,环时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