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的“皇帝新衣”:消费者并不是酒企“第一客户”

今天,有人说“茅台镇70%中小酒企产能停产”是来自四川媒体对黔酒的恶意诋毁。这是有心搞对立撕裂,却没搞懂当前2万亿市值的茅台都拉不起来的酱酒信心,到底是毁于什么。

在三月倒春寒料峭的春风中,假如站在仁怀的上空俯瞰,停产酒企的烟囱与新建的电商物流中心的确是形成了刺眼对比。

但也不仅仅是仁怀,今天的成都,“寒气逼人”也成为人们对春糖的普遍预期。哪怕随着招商功能持续减弱,糖酒会改会为节,也没有燃起多少氛围。

这只是白酒业整体形态发生改变的一两朵浪花。而其背后传递的是,尽管每个白酒企业都在喊着“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其实他们的“第一客户”并不是消费者。当前行业遇到的困境,正是因为距离真实消费者太远带来的反噬。

当初白酒企业离消费者有多远,未来要把这段路重新走回来,只会更长。



压货经济学下 ,压出来的行业繁荣


"经销商的日子,总是赚几年钱,又亏几年。"贵州珍酒董事长吴向东这句悲悯的慨叹,恰似刺破行业幻象的银针,暴露出白酒业最深的病理。

在2022-2023年白酒企业的账本上,堆砌着令人“窒息”的数字美学:在行业总体产量和销量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多数上市酒企的营收和利润却是双位数增长。

这是消费市场的真实表现吗?肯定不是。事实上刚刚解开口罩的整个社会,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房产、餐饮等产业,都没有恢复到与酒企业绩相关联的景气程度。

这是压货经济学压出来的行业繁荣。

酒企通过"阶梯返利"诱使经销商吞下超额库存(如某品牌要求季度进货500万返利12%),而经销商则将货物层层抵押套取现金流。如某品牌要求经销商季度进货超500万元,即可将库存酒抵押给指定金融机构获取授信。这种"货物证券化"操作,可以让价值80万的库存,在金融系统衍生出200万的杠杆资金。

这就是为什么经销商才是酒企“第一客户”,因为只要不断有经销商进来,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可以继续,酒企的业绩依然可以粉饰得异常亮眼,行业也在“高质量发展”。

但也正是如此,货物在渠道空转,价值在账本虚增,而消费者却并不在场。

巨大的"渠道堰塞湖"就是这么来的。

更荒诞的是,当终端市场哀鸿遍野,酒企仍在年报中炫耀“经销商数量同比增长”——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经营逻辑,恰如给垂死之人注射兴奋剂,用刺激心跳掩盖市场休克的真相。暴露出酒企经营的本质——它们服务的从来不是消费者,而是那张用经销商编织的“伪需求网络”。


人货分离 ,消费者为什么“叛离”


在高端白酒市场有句名言:买酒的不喝,喝酒的不买。

买酒者要的是社交货币,喝酒者求的是情绪价值。

这其实不止是高端白酒,现在连光瓶酒市场也是如此了。就像胖东来的白酒货架上演着的魔幻对照:贴着"自由·爱"标签的引流产品被抢购一空,而旁边标价四位数的礼盒酒却在吃灰。新生代消费者已用脚投票重构价值标准。

有数据说,500元以上的白酒,74%都存在价格倒挂。也就是说,白酒企业自以为的产品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大都被嗤之以鼻。

你宣传说是匠心满满的大师特调,还真不如消费者自己对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亲身定义。

茅台1935的价格崩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个典型代表。这款曾被捧为"第二飞天"的产品,出厂价798元/瓶,指导价1188元/瓶,市场价格最高炒到1800元,却又断崖式跌至600元,暴露出产品的最初定位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终是背离。

很多人在疑惑,房子卖不动,开发商可以降价,汽车销不掉,车企可以官方一口价,放之四海皆准的营销规律到了白酒这边,为什么就是控货稳价白酒难道就不能官降?

答案是真不能,正因为他们的第一客户,是经销商。

让经销商赚钱,其实是比让消费者满意,更硬的道理。


用户主权时代 ,价值重构才能走出周期魔咒


客户至上,还是用户至上,这在酒圈是两个概念。

当白酒企业总部品牌部门或者市场部门坐着80%以上不爱喝白酒的女性人才,当酒企新品上市发布与品鉴专场里坐着的都是经销商和团购客户,你就明白,这两者的区别。那些嘴上说着满足消费需求的话,也就只是自说自话。

当下白酒行业的危机本质是“生产中心主义”与“用户中心主义”的冲突。当经销商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客户”,企业必然陷入压货博弈与价格幻觉。

就像是如今站在成都城南各大主干道远眺,你能看到成为糖酒会首席合作伙伴的华润啤酒,道旗摇曳,不知道它是否已经警醒于当初上百亿投资得来的,其实只是压货经济镶上金边的数字,而不是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在这个春季糖酒会,想必依然会有各种行业鸡汤或者预判从各种论坛、会场传出来,但吴老板的“经销商盈亏周期律”并不会得到解决,整个行业的困境也不会消失。

因为真正的解药,不在重新包装一个产品来招商,不在渠道管控的改良,也不在重金请来的消费者可能都不认识的大咖振臂一呼,而在价值坐标的根本位移,唯有将战略重心转向真实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这个“第一用户”为圆心,才能算真正走上穿越周期之路。


AI财评
文章揭示了白酒行业繁荣背后的隐忧,即过度依赖经销商压货模式导致的“渠道堰塞湖”现象。这种模式虽短期内能粉饰业绩,却掩盖了真实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高端白酒市场“买酒的不喝,喝酒的不买”的怪圈,以及茅台1935价格崩盘的案例,都暴露出产品定位与消费者需求脱节的严重性。白酒企业应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从“生产中心主义”转向“用户中心主义”,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构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周期魔咒,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