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辉押错了?光明乳业再现质量问题,致优小分子奶粉前景堪忧

6月6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质保期内的光明酸奶中喝出黑色斑点异物。对此,光明乳业客服回应称,确属产品质量问题,类似情况很少见,会有专人对接处理。可能是运输环节出问题导致,也有可能是包装漏风导致,具体原因需要对问题产品进行核查,后续处理措施将依据核查结果而定。


事实上,这不是光明乳业第一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012年,数月之内,光明乳业被曝出下属子公司的生产问题、产品大肠菌群不合规问题以及复原乳问题。上海还启动了对光明乳业“最严厉问责”。


2021年7月,河南市场监管局通告光明植物黄油被检出过氧化值超标,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2021年11月,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不合格生产企业中出现了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企业—上海乳品七厂有限公司(黄山)的身影。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量多达上百起,问题主要是奶品变质、虚假宣传、出现异物、不退款等。


有消费者称,1月初在线上购买的莫斯利安酸奶,2月5日中午打开莫斯利安黄桃燕麦牛奶之后发现瓶内有一块三角形异物漂浮在上面(在保质期内),仔细看发现上面已经发霉,且瓶身内壁也有灰色发霉迹象。


据资料显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业务渊源始于1911年,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光明乳业是中国领先的高端乳品引领者,从牧场到终端,通过打造全产业链,确保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始终如一,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乳制品企业”。


光明乳业在“立足上海,发展华东,优化全国,乐在新鲜”的企业战略下,不断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旗下拥有“光明冷饮”、“致优”、“优倍”、“如实”、“畅优”、“健能Jcan”、“莫斯利安”、“优加”、“牛奶棚”、“光明悠焙”等众多品牌。


2002年,光明乳业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当年营收突破50亿元,伊利、蒙牛的营收加起来也不及它一家。


然而,好景不长,在上市成功第二年,光明乳业的行业龙头地位便被伊利打破了。伊利打败光明的法宝是“常温奶”。


常温奶也称为UHT奶,即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UHT)生产加工,并灌装入无菌包装内的牛奶。其生产工艺是在135~150摄氏度下加热2~3秒,并迅速回落至室温。瞬间灭菌在杀灭细菌和微生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牛奶的营养和口味。常温奶通常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就可以使牛奶在常温下拥有较长货架期。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常温奶在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不如巴氏奶,但常温奶的保质期更长,逃离了冷链物流的限制,大幅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半径,也减少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1997年伊利率先购入利乐生产线,引进常温奶技术。虽然常温奶在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不如巴氏奶,但常温奶的保质期更长,逃离了冷链物流的限制,大幅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半径,也减少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凭借常温奶这一优势,伊利与蒙牛开始大力将渠道拓展至全国各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营收很快超过光明。财报显示,2003年,伊利营收62.99亿元,超过光明的59.81亿元;2004年,蒙牛又以72.14亿的营收超过光明同年的67.86亿元。


国家产业政策也帮了伊利、蒙牛一把。2004年,国家出台了“禁鲜令”禁止牛奶中使用鲜奶字样,这让光明等乳企一下子失去了核心卖点。这一政策持续了四年,四年的窗口期中,伊利、蒙牛进一步巩固了它们的行业地位。


虽然光明也设立了常温事业部,但因为奶源地支撑不够,在乳业大爆发的年代,光明乳业并没有太大作为,丢失了华东地区以外的大量市场份额,错过了全国扩张的机会。财报显示,2008年蒙牛营收238亿元,伊利营收216.59亿元,而光明营收仅为73.59亿元。


从行业龙头,到与伊利、蒙牛的三足鼎立,再到滑落至第二梯队,光明乳业只用了6年时间。


4月3日,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据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母净利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净利润约1.69亿元,同比下降61.08%。


光明乳业在2022年财报中称,过去一年,乳制品行业面临乳制品消费增长趋缓、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上升、原奶价格高企等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12月乳制品产量3117.7万吨,同比增长2%。而《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牛奶产量3683万吨,同比增长7%;乳制品产量突破3000万吨,是近三年产量增幅最高的一年。


上游的养殖、原奶成本高位震荡,也给乳企带来不小压力。由于地缘政治动荡、疫情冲击供应链等影响,国内外饲料价格大幅上升。自2020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超过50%;2022年,玉米市场价格延续高位小幅偏强运行。2022年,豆粕市场价格冲高回落,但价格重心明显上移。原奶价格则从高位开始回落。


光明乳业2023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70.71亿元,同比下降2.42%;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上升13.05%;扣非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上升25.2%;负债率55.05%,投资收益114.81万元,财务费用4967.26万元,毛利率19.96%。


2023年以来,公司推出多种新品:光明畅优0腹担风味发酵乳、光明健能唤悦即食型益生菌、光明健能轻盈plus加强版即食型益生菌、光明橙汁棒冰、光明熊小白芯冻冰山雪糕、光明“一芝”大白兔牛奶乳酪、光明大白兔红豆风味牛奶等新品。上述新品上市后,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未来公司会继续提升创新能力,把握机会,继续加强新品研发。


值得关注的是,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光明乳业却要“逆势”加码奶粉业务,还把旗下一款小分子交给了“外人”操作。


今年6月,坦图更是与乳业大咖光明乳业达成合作。6月1日,光明致优小分子奶粉新品发布会上,光明乳业代表王伟先生与坦图代表何康辉先生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微信图片_20230612200029.jpg

对于致优小分子奶粉的发展路径,坦图营销总监王伟表示,会本着稳中求进的大原则,不去犯低级错误,不急功近利,并且严控货、严控价的耐心与决心也不会变,前三年力争做到5亿的小目标。


然而,光明乳业旗下奶粉业务的表现一直都不大好,甚至一度陷入亏损之中,除了光明乳业不时爆发的质量问题,也与团队有着直接关系。


所以为了扭转奶粉业务,光明乳业将旗下光明致优小分子奶粉交给了坦图公司来操作,坦图公司实际负责人是何康辉。

微信图片_20230612200034.jpg

但从公开资料来看,何康辉在奶粉市场上算是一名老将,但命运似乎不大好,用“屡战屡败”来形容,可能也不为过。


此前,何康辉操盘一款由澳大利亚一家奶粉企业(名为维爱佳)代工的奶粉,但配方注册制度实施以后,维爱佳这家国外的工厂只能注册三款产品,结果自然就将为何康辉代工的奶粉给砍掉了。


为了继续有饭吃,何康辉又和杭州一家企业合作,将坦图小分子推了出来,原本卖的也不错,有报道说,坦图小分子奶粉2022年订单累计突破100万罐。


然而,命运又给何康辉开了一个玩笑,截至目前,坦图小分子奶粉迟迟未能拿到新国标注册,渠道、门店面临断货风险,那些以坦图小分子奶粉为口粮的宝宝,只能更换奶粉了,有消费者吐槽:“这样小牌子奶粉太坑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坦图小分子奶粉迟迟未能拿到注册的原因,何康辉又“押宝”了光明致优小分子奶粉,还在上海搞一场发布会,请了不少专家和媒体站台,一副野心勃勃的样子。


不过,如今奶粉市场萎缩,光明乳业还时不时爆出质量问题,光明致优小分子奶粉想要闯出一番天地,并不容易。


注:本文转载自大食局,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