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观丨关税博弈下,家居跨境电商“去美化”势在必行?

  “对等关税”影响还在迅速发酵,继全球股市及期市巨震、《家居上市公司遭遇“黑色星期一”》后,美东时间4月7日,美方威胁将于4月9日起进一步对华加征50%关税,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具体影响有哪些?美国市场还能成为家居跨境电商的主要阵地吗?有哪些应对方法?本期家居新范式来探。

  木材制品进入“豁免名单”,但却迎来更严苛的“清关要求”

  与以往针对中国不同,此次“对等关税”政策带有无差别属性,美国此前的同盟国也中招,另外关税之高史无前例。

  如图所示,37个贸易国将在此前关税基础上被加征关税,其中对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征收比例最高,均超过40%。

  针对中国、中国台湾的加征关税分别达到34%、32%。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证实,在此前20%关税的基础上,美国将对华出口商品加征34%的最新“对等关税”,合计对华关税税率将达到54%。

  这接近美国给出的中国对美征收的67%关税。但美国的计税方式被业内人士认为简单粗暴,没有保留谈判空间。

  对此,我国也迅速做出应对,比如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并将10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那么,具体来看,家具品类是否在对等关税清单中?影响又如何?

  首先,木材制品、钢铝制品等某些关键品类被列为豁免商品,本次暂不加征新增关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木材制品为主的家具企业能高枕无忧。

  美国明确对该品类提出“清关要求”,即木材制品等豁免商品仍需经美国海关确认原产地及加工路径,防止绕关套利。

  并且,在“应对规避与例外处理”和“后续调整机制”中,美政令分别明确提出,一是对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商品将与中国大陆商品一视同仁;

  二是如贸易伙伴作出改善(例如降低关税、取消壁垒),美国可下调关税;如发现报复行为或制造业进一步下滑,则可能继续加征或扩大征收范围。

  通过清关要求以及“一视同仁”要求,无疑是对此前我国企业为避免高关税,将制造链搬迁到东南亚等国家,或经港澳等贸易公司对外出口等路径的直接封锁、围堵。因此,可以看到,本次对等关税中,中国制造业产能转移的东南亚主要阵地是本次美国加征对等关税最高比例的市场。

  其次,在加征关税之外,还有一项此前利好我国出口的政策被取消,即取消800美元“小额豁免”。从政策细则来看,自美东时间5月2日起,从中国大陆、香港等地通过国际物流渠道寄送到美国的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将按照其价值的30%或每件25美元缴纳关税,6月1日后更是增至每件50美元。

  绕道东南亚、取消“小额豁免”等系列组合拳,对很多海外设厂的家具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对跨境电商企业来说,他们的商业模式,原本就是依靠中国供应链甚至东南亚建厂的制造优势,利用渠道、各国贸易信息差等进行的贸易活动,厂商们的成本管控、营销运营等就是主要的竞争壁垒。

  而本次对等关税后,不仅增加了两国经贸的风险,更是将跨境电商的经营成本大大推高。具体的数据影响将难以估量,毕竟跨国建厂、自建仓库等都是真金白银的实打实投入。

  跨境电商进退维谷,“去美化”势在必行吗?

  然而,家居新范式注意到,近年来,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备受瞩目的生意。从资本投入来看,2022年至2024年,每年融资总额均超过数亿元,2022年最高超过60亿,2023年天使轮和Pre轮融资占比超60%,尤其AI客服、供应链数字化等初创企业备受青睐。

  可以看到,在我国已经上市的智能家居品类上市公司中,比如海尔智家、匠心家居、致欧科技等,以及传统垂直企业的顾家家居、欧派家居等等,在数字化运营上的投入都非常大,这再一次推高家居企业的经营成本。

  ©图源:匠心家居

  并且一些新兴跨境电商公司还在不断涌出。今年3月31日,家具跨境电商公司上海卡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卡谷电商”)宣布已完成6.5亿日元的A轮融资,再加上此前种子轮的3亿日元,合计总额达到9.5亿日元。

  而这家跨境电商公司仅仅成立一年不到,再次折射出资本对跨境电商的偏爱。但是,这门生意还能不能继续过往的辉煌?答案或许很难断定。

  如前所述,跨境电商的本质是将中国、东南亚等商品利用物流、运营等方式输送到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售卖,是一场“信息差、制造差”的贸易战。具体来看,要做好这门生意,需要做好出海的“不可能三角”——成本、时效与体验的平衡术。

  成本上,家具跨境电商始终面临一个核心矛盾:大件商品的物流成本占比高达30%-50%;时效和服务体验上,消费者对配送时效与安装体验的要求却日益苛刻,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商品在中等家庭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这一矛盾将在美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54%关税、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面对关税壁垒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绞杀”,跨境电商企业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被迫在成本、时效与体验的“不可能三角”中寻找突破口。

  因此,目前对跨境电商们的一个选择是,“去美化”,即重点培育第二、第三市场替代美国市场。

  其实,如果将卡谷电商与前辈致欧科技对比,两家公司有不少共同之处:创始人均为留学生,二者在业务上也有重合,家具品类是他们的主营产品。但差异在于,卡谷电商瞄准的是大件家具的中高端日本市场;致欧科技产品则主要涵盖中小件家具,以及部分智能家具。

  卡谷电商并没有上帝视角,但是创始人因其自身经历原因将主打市场定位日本或许会成为未来很多跨境电商的突破口之一。因为在美国高额关税的大棒之下,跨境电商们很难在成本、时效、体验上有所突破,去美化势在必行。

  结语

  在对等关税等系列政策重叠影响下,家具跨境电商的“更黑暗时刻”或许来了。尽管目前木材制品等暂时豁免,但更严厉的追根溯源清查无形中将给厂商们带来更大经营压力。当美国市场无法再具备竞争优势,家居新范式认为,日本、中东等其他国家市场或许会成为家具跨境电商降维打击的主要市场。拭目以待!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美对华"对等关税"政策对家居跨境电商构成三重打击:一是54%的复合税率直接侵蚀企业利润空间;二是清关溯源要求迫使企业重构供应链,东南亚转口贸易路径被堵;三是800美元免税门槛取消,中小跨境商家成本激增。当前行业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成本、时效与体验难以兼顾。 深层影响在于商业模式的颠覆:依赖中国供应链+美国市场的传统路径失效,行业将加速分化。头部企业或通过海外建厂(如墨西哥)、数字化降本突围;中小企业需转向日本、中东等替代市场,但面临客单价下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豁免品类中的木材制品虽暂免加税,但溯源成本可能抵消价格优势。 投资逻辑随之改变:短期看空纯贸易型跨境电商,长期关注具备海外产能布局、柔性供应链及本土化服务能力的企业。政策倒逼下,行业将进入效率与合规性的深度竞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