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报看杭州银行聚焦做好 “五篇大文章”新实践新作为


近日,长三角地区优质城商行代表 —— 杭州银行发布 2024 年业绩报告。这份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杭州银行营业收入 383.81 亿元,同比增长 9.61%;归母净利润达到 169.8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8.07%。资产总额 2.1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4.73%。不良贷款率稳定维持在 0.76%,拨备覆盖率高达 541.45%,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在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在保持业绩韧性增长的同时,杭州银行也在为投资者提供“真金白银”的回报。2021-2023年度,杭州银行年度分红总额分别为20.76亿元、23.72亿元、30.84亿元。该行2024年现金分红达每10股人民币6.5元,实现分红总额同比增长29%。自上市以来,该行普通股累计现金分红规模将超过188亿元。


秉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杭州银行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以科创金融激发新质生产力,以绿色金融添彩生态发展蓝图,以数字金融构建智慧服务网络,以普惠金融助力小微经济成长,以养老金融守护银发时代的温度,做好五篇 “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对金融本质的深刻解读。


科技金融:解码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密码

从2009年设立全省首家科技专营支行开始,杭州银行便踏上了支持科技企业的漫漫长路。这里没有短期逐利的浮躁,只有“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坚守。

在余杭的人工智能小镇,强脑科技正依托杭州银行的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突破业务瓶颈。这家企业的智能仿生手可以让肢体缺失患者精准地控制每根手指。在强脑科技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杭州银行不仅提供了金融服务,还依托产业资源网络为强脑科技寻找合作机遇,并协助其对接政府科技政策资源,助力打造脑机接口赛道的“中国之星”。


集成电路企业长川科技在初创时因高投入、投资回报期长而遇到融资难题,难以通过传统抵押方式获取融资。依托对半导体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与企业团队的深入交流,杭州银行为其提供首笔贷款,并在后续将授信额度从2.5亿元提升至10亿元级。杭州银行的长期信任与支持,助力长川科技于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并将业务拓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地。


在这一系列精彩故事的背后,是杭州银行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商业银行之一,在15年沉淀中为科创金融修炼的多项“内功”。

在组织架构上,打造"1+7+N"专营体系。总行科创金融事业总部是统筹管理中枢,7大区域中心构成创新枢纽,N家特色机构、500人专业团队化作毛细血管,由此将金融活水精准输向科创沃土。

在风险管理上,通过设立专业的科创审批中心、搭建专门的科创企业成长性评估体系、采取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形成科创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其自主研发的成长性评估模型,破解了科创企业评估的行业难题,将285项指标编织成科技企业的"能力图谱",让实验室里的专利价值转化为授信额度。


在考核激励上,针对科创专营机构制订差异化考核政策,针对科创融资投放实行差异化FTP政策,有效支持科创业务发展。

服务模式上,“科创金引擎”的专项产品、“上市金引擎”的专项服务,对优质实体企业进行多维金融赋能。


目前,杭州银行已晋级到“科创金融3.0”阶段。截止2024年末,科技贷款余额934.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3.03亿元,增幅29.52%,“上市金引擎”则服务资本市场客户1790户,累计培育超320家公司上市,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近百家。


绿色金融:描摹低碳经济的生态画卷

当“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杭州银行以绿色金融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这里的绿色,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发展的底色。


在丽水这个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杭州银行因地制宜,支持了“光伏+农业”“光伏+学校”“光伏+医院”等光伏示范项目,支持当地绿色产业发展。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更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2024年6月,杭州银行成功发行1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项目。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828.33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6.69亿元,增幅21.52%,余额位列浙江省内地方法人银行前列,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累计支持碳减排项目73个,发放碳减排贷款11.94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19.52万吨。


正是基于对绿色产业多年的大力支持,杭州银行获得了多枚奖章:多次取得人民银行绿色金融评价杭州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第1名和省内同类型金融机构第1名,获浙江省首届绿色金融创新大赛最佳风采奖(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GF60绿色金融奖最佳金融机构奖。而其江城支行成功打造杭州市首家“零碳”银行网点,成为浙江省内首家同时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两个权威机构国际、国内双证书的“零碳”银行网点。


数字金融:重构产业互联网的服务逻辑

积极融入数字化浪潮,杭州银行实施推进“数智赋能一号管理工程”,深化“数字金融”建设。

当某物联网企业凭借其在某核心企业金牌经销商身份以及过往交易数据,获得杭州银行的"链销通"融资时,传统核心企业担保模式已被颠覆,供应链金融进入"脱核不离核"的新纪元。而杭州银行推出的"链订通"产品,则将服务节点前移,对于供应商来说签订订单即可在线申请小额贷款。以链销通、链订通为主打的供应链金融品牌"链易融",体现了杭州银行紧跟国家部署,深挖产业链数字价值,积极探索供应链创新模式。


在杭州银行的数字实验室里,"杭小美"3D虚拟员工正在重塑服务边界。这个由AI赋能的智能客服,可针对客户需求实现自动化引导和智能分流,打破物理限制,打通服务闭环,实现业务互补,促进银行体系的智能化管理和综合运营。在以数字人技术为代表的客户服务数字转型方面,杭州银行的不懈努力也获得了业界认可。2024年,公司获评客户联络中心标准委员会“2023-2024 年度中国最佳客户联络中心”,“数字人”获评客户联络中心标准委员会“智能客户服务创新场景应用最佳实践”,“AIGC客服助手”荣获“2024中国信通院铸基计划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入围优秀案例”。

而杭州银行台州分行新桥支行则借助“蒲公英访客系统”中的地图圈选功能,圈选出周边所有印刷行业的客户。结合这份清单,通过线上电话联系和线下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做到100%的客户触达率。通过这一系统的研发,杭州银行解决银行与小微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并可以有效提升客户的获得感和便利性。此外,杭州银行推出的“百业贷”业务也聚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长尾客群,建立和巩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经营体系,并实施分群经营提升客群质量。


根据2024年年报,“百业贷”年内新增授信客户超1.03万户,授信金额达50.09亿元,放款金额超26.41亿元,其中制造业和批零业客户合计占比73.62%,映衬出杭州银行托举实体经济的决心。


普惠金融:托举小微经济的星辰大海

如何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小微企业?杭州银行通过"铁三角"服务模式(营销+产品+信贷),大力托举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在这背后,是杭州银行对“两个延伸”战略的坚定不移,以及对小微生态的深度耕作。

在绍兴、衢州等地,杭州银行的小微金融园区服务品牌“钻石伙伴”已形成口碑。杭州银行通过小微产业园区拓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向园区小微企业针对性推出优企贷、人才贷等特色信用贷款产品,以及e融通综合授信业务和e财资平台化综合服务方案。

在纺织产业集群地,杭州银行用"行业易贷"产品串联起上下游企业;在鞋革批发市场,杭州银行通过"e融通"票据系统盘活供应链资金。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将"小微蒲公英平台"生成的4万条商机线索,经AI清洗后转化,助力小微信用贷款的进一步提升增速。这种将"数据石油"炼化为"增长汽油"的能力,让普惠金融从政策任务升维为商业蓝海。


2024年杭州银行在普惠金融侧的发力也收获了颇丰的成果。截止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法人贷款余额363.6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5.98亿元,增幅35.85%;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余额195.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11亿元,增幅29.91%;信用小微事业部贷款余额86.16亿元,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20.12亿元,增幅30.47%。


养老金融:构筑银发经济的温暖屏障

当老龄化成为社会的挑战,杭州银行选择用温暖守护银发一族的幸福。这里的适老化改造,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每一位老年客户的尊重。

在数字服务上,杭州银行推出的“乐享版”手机银行,简化了操作界面,增强了语音功能。而“天御”风控系统则通过双重认证,成功阻断55笔电信诈骗,止损超1067万元。客服中心设立 “温暖在线” 团队,优先服务老年客户。这些细节背后,是杭州银行对老年客户群体的深切关怀。

在产品布局上,杭州银行协同杭银理财推出“颐养天年”系列养老主题产品,丰富了养老金融的供给。同时,通过与浙江省“浙里养”平台对接,杭州银行协助政府实现全省老年人补贴发放的线上化、精准化。这一系列产品,让养老金融不仅是一个概念,更化为一种妥帖入怀的暖意。


结尾

杭州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2025年该行将围绕“五篇大文章”主题,持续优化投放结构,重点加大对科创、普惠小微、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制造业等政策支持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杭银实践,我们看到了科创金融激荡创新势能,绿色金融守护生态本底,数字金融重塑服务形态,普惠金融滋养经济根系,养老金融传递人文温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区域优质银行打造价值领先银行的决心。



AI财评
杭州银行2024年业绩展现出城商行转型的标杆意义:18%的净利润增速与0.76%的不良率形成"高增长+低风险"组合,拨备覆盖率541%更凸显其审慎经营底色。值得关注的是其战略布局的前瞻性——通过"五篇大文章"重构业务逻辑:科创金融3.0模式突破传统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边界,科技贷款年增30%印证其"投早投小"战略的有效性;绿色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超行业均值,债券融资与碳减排贷款的协同体现环境金融的闭环运作;数字金融中供应链产品创新与AI应用已形成可量化的产出效能。但需注意,29%的分红增幅虽提升股东回报,在资本充足率13.45%的背景下可能制约长期资本积累。未来需平衡科创投入周期性与股东回报诉求,其"产业深耕+数字赋能"的差异化路径能否持续领跑区域银行转型,值得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