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耳机大年已至:百亿市场崛起,上海成产业爆发新高地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30日讯(记者 翟智超)AI耳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智能穿戴设备品类,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全球AI耳机市场规模在2020年仅为3.2亿美元,到2024年已飙升至73.18亿元人民币(约合1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40%。

这一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驱动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智能耳机从传统的音频播放设备,逐步演变为融合了语音交互、智能降噪、健康监测、个性化推荐等多元智能功能的高科技产品。

据上观新闻报道,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在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总书记详细了解产品功能和市场行情,还饶有兴致地戴上智能眼镜亲身体验。这对于AI硬件乃至整个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布局,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自“模速空间”成立以来,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截至2025年1月,这里已汇聚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以及100余家投资机构,开展近300场生态活动。

以未来智能为例,这家专注于AI办公硬件研发的企业,凭借讯飞AI会议耳机iFLYBUDS系列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在4月22日,未来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启明创投与上海国投孚腾资本联合领投。这一成果不仅印证了市场对AI硬件赛道的持续看好,也展现出上海AI耳机企业的强劲发展潜力。

事实上,整个耳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耳机耳麦在传统主流电商平台的销量达到31.5万副,销售额突破3.4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暴涨260.9%和405.9%,“AI耳机大年”实至名归。

这场热潮吸引了手机厂商、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音频品牌纷纷入局,不同类型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老牌音频厂商如飞利浦、Cleer,依托深厚的声学技术积累,与科技大厂合作将大模型融入产品;字节跳动、小度、讯飞等AI模型平台企业,希望通过耳机切入C端场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小米、华为、荣耀等智能终端厂商,则将AI耳机纳入生态体系,通过软硬协同拓展服务边界。

AI耳机之所以能快速“走红”,源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业内人士李长青告诉蓝鲸科技记者,AI技术的飞速发展是耳机行业变革的底层动力。过去耳机主要功能是音频播放,如今AI的融入让耳机从单纯的播放设备向智能交互终端转变。

同时,耳机市场基本盘的持续增长也为AI耳机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TWS耳机出货量达到9230万台,同比增长15%。在这一背景下,AI耳机通过精准定位特定消费群体,成功打开市场。 

随着市场的火热发展,“到底什么样的耳机才是真AI耳机?”成为行业热议话题。开放式AI耳机品牌Cleer创始人吴海全告诉蓝鲸科技记者,“从性能维度来说,AI将成为未来耳机不可或缺的‘第二大脑’。它不再只是被动播放音乐的工具,而是能主动理解语境、实现翻译、笔记转写,甚至健康监测的智能伴侣。”而高通副总裁Dino Bekis则指出,AI在音频终端的价值已超越简单的语音唤醒,而是通过技术融合重构完整听感体验。

展望未来,AI耳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一位行业人士对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在技术端,AI耳机有望实现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市场端,随着更多企业入局,激烈的竞争将推动技术迭代、产品升级与价格优化,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AI耳机带来的智能体验;应用场景方面,AI耳机将深度融入元宇宙、医疗、教育等领域。元宇宙社交中实现三维声场,医疗上监测健康指标、预警风险,教育领域定制学习计划。”

AI财评
【财经锐评】AI耳机赛道爆发式增长背后的投资逻辑与隐忧 从财务数据看,AI耳机市场140%的年复合增长率印证了硬科技赛道的高爆发特性。上海"模速空间"的产业集群效应和资本加持(如未来智能PreA+轮融资)凸显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VC的协同效应,这种"产投联动"模式正成为地方培育新兴产业的标准打法。 当前行业呈现三重竞争格局:音频厂商(飞利浦)吃透品牌溢价、互联网平台(字节)抢占入口流量、终端厂商(华为)构建生态壁垒。但需警惕两个财务风险:一是硬件毛利率普遍承压(参考TWS耳机已降至15%-20%),二是研发费用激增(AI芯片+算法投入占比超30%)。真正的价值分野在于能否建立"硬件+内容+服务"的闭环,如健康监测数据的商业化变现。 短期看,C端市场教育仍需时间(31.5万副销量仅占TWS市场0.3%);中长期则需观察AI耳机能否突破"配件"定位,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企业的场景落地能力,而非单纯技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