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亚通8.82亿合同纠纷暴露扩张风险 深陷战略困局


作者|睿蓝研究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来自深圳的国内供应链行业标杆企业怡亚通正在面对一份8.82亿元的合同纠纷诉讼。这一数额巨大的合同纠纷看上去对它的投资者只产生了短暂的“惊吓”。公告发布第二天下跌5%以后,股价很快修复并保持了相比大盘强势的表现。

截图来源:公司公告

2月23日怡亚通发布的公告称,公司与汕尾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汕尾投控”)的诉讼已获广东省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涉及海砂开采项目履约争议。

怡亚通在公告中争辩称“案件存在重大争议”,但市场对其债务压力与战略执行力的质疑声愈发尖锐。投资者应当留意目前市值120亿的怡亚通滚动市盈率已经接近140倍,最新一季的收入下滑14%,净利润下滑47%。

诉讼纠纷牵出扩张后遗症

根据公告,纠纷源于2022年11月怡亚通与汕尾投控签订的《JH21-08区块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出让合同》。双方约定由怡亚通子公司汕尾怡亚通负责项目施工管理,并分20期支付货款共计28.03亿元。然而,因未按协议履行付款义务,汕尾投控要求怡亚通支付逾期款项7.74亿元、违约金0.3亿元及履约保证金0.78亿元,合计8.82亿元。

怡亚通在公告中强调“合同效力、海砂储量及应付责任存在争议”,但这一说法难以掩盖其资金链的脆弱性。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05.57亿元,但短期借款高达207.57亿元,现金短债比不足0.5,偿债压力显著。与此同时,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37.05%,仅为1.89亿元,进一步削弱了抗风险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汕尾怡亚通已于2024年12月脱离怡亚通控制,其大股东变更为注册资本仅6.6万元的深圳千城盛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股权变动引发市场对其业务独立性的质疑,而原告汕尾投控亦要求怡亚通对相关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增收不增利困境难破,战略转型成效存疑

怡亚通创始人周国辉曾提出“供应链+产业链+孵化器”模式,试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生态型商社转型。然而,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却与战略愿景背道而驰。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怡亚通营业收入维持在700亿元左右,但净利润长期个位数,扣非净利润连续两年为负。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8.32%,归母净利润却同比暴跌71.8%,增收不增利现象持续加剧。

在现金流压力下,怡亚通仍执着于跨界扩张。除海砂项目外,公司近年布局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但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长未达预期,半导体存储业务虽增长114.27%,却面临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周国辉曾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激进扩张反而加剧了资金链危机。

管理层言论与现实落差引发质疑

怡亚通管理层近年频繁释放乐观信号。集团副总裁王辉在2024年进博会期间表示,公司“核心资源沉淀10年”,将重点布局新能源与高科技产品;酒业总裁陈有为则提出2025年以“创新、转变、执行”为核心方针,发力定制酒业务。然而,这些战略尚未体现在财务数据中,反而在海砂项目诉讼中暴露出风控漏洞。

更早前,周国辉在回应深交所问询时,曾以“现金流入与营收比例超100%”论证经营稳健,但专业分析指出其计算方式存在误导,实际应收账款增速远超营收增速,资金回笼能力堪忧。如今,公司短期借款余额高达207.5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105.57亿元,印证了当年财务分析的偏差。

资本市场反应与未来挑战

受诉讼消息冲击,怡亚通股价2月24日大幅低开超5%,市值缩水至123亿元。尽管公司称将“积极应诉”,但案件审理结果可能对其利润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控股股东怡亚通控股于2025年2月宣布减持3000万股,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从供应链龙头到诉讼被告,怡亚通的困境折射出传统企业转型中的普遍困境:在追求规模扩张与多元化布局时,若缺乏稳健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最终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负债高企—战略收缩”的恶性循环。周国辉曾提出“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但当数字化工具无法解决现金流危机时,其战略雄心更显苍白。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AI财评
怡亚通面临的8.82亿元合同纠纷诉讼,暴露了其资金链的脆弱性和战略扩张的风险。尽管公司强调合同存在争议,但其短期借款高达207.5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105.57亿元,偿债压力显著。怡亚通的“供应链+产业链+孵化器”模式虽具战略愿景,但实际业绩表现不佳,增收不增利现象持续加剧。公司近年跨界布局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但业务增长未达预期,且面临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管理层频繁释放乐观信号,但财务数据未能体现战略成效,反而在诉讼中暴露出风控漏洞。资本市场对公司前景持谨慎态度,控股股东减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怡亚通的困境警示传统企业在转型中需注重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避免陷入“增收不增利—负债高企—战略收缩”的恶性循环。
注:本文转载自蓝筹企业评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