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暴跌是变革阵痛下的增长危机与战略失衡


作者|睿研消费 编辑|Emma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4月11日“玻尿酸龙头”华熙生物(688363.SH)交出了一份业绩表现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且还是近三年最差纪录的财报。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减少11.61%;利润总额达到2.13亿元,同比减少69.59%;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这份堪称“深蹲”的成绩单足以说明其核心业务“瘸腿”暴露出企业战略失衡等问题。

2025年3月董事长及实控人赵燕发表了令业内都震惊称之为“刮骨疗毒”的内部讲话,开启“刺刀向内”的内部反腐,如此决绝,说明公司治理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华熙生物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华熙生物股价从2021年300多元的最高点跌至2025年4月11日的48元/股,跌幅高达85%,目前最新市值仅为231亿元,2021年市值巅峰时接近1500亿元。

核心业务收入暴跌拖垮业绩

通过年报拆解核心业务,医疗终端产品与原料业务分别以32.03%、9.47%的增速展现韧性,但占营收47.92%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却暴跌31.62%,成为拖垮业绩的主因。

曾经支撑增长的“现金奶牛”润百颜、夸迪等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速,暴露出公司在消费品牌运营上的短板——过度依赖传统渠道与单一产品矩阵,随着爱美客、昊海生科、福瑞达的入场同质化竟争加剧,未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导致市场份额被吞食。

年报中提及的“战略调整”更像是对颓势的被动回应,而非主动突围,足见管理层对消费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

费用高企与资产减值,管理效率低下

业绩承压的背后,是费用端的失控与资产泡沫的集中释放。

2024年管理费用飙升33.77%至6.58亿元,财报解释称,管理费用的变化主要系管理变革的组织架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导致的职工薪酬同比增加。管理费用中,职工薪酬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80%。然而高达7000万元的“管理变革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反而暴露了内部架构调整的阵痛。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Wind)

研发费用增至4.66亿元,占比提升至8.68%,但研发成果转化周期漫长,报告期内推出的新品如“润致·格格”“润致·斐然”等医美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对冲护肤品业务的下滑。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产减值计提达1.89亿元,主要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及商誉。存货账面价值12.48亿元居高不下,显示库存周转压力加剧,而资产减值问题,则是对公司过往激进投资策略的清算,反映出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资产质量管控的漏洞和整合能力不足。

——在医美行业监管趋严、消费需求收缩的背景下,高价收购的海外资产未能实现协同效应,也会成为业绩拖累。

现金流吃紧与分红“矛盾”,生存与回报的失衡

数据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的三大现金流“两负一降”,显示公司正面临资金链压力。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19.32%至5.65亿元,主要是因销售回款相应减少所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4.61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3.11亿元,偿债能力边际弱化。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Wind)

在此背景下,公司仍推出5262万元的现金分红方案,占净利润30.19%。虽然分红政策符合公司章程,但在业绩承压、现金流紧张且亟需资金投入研发与渠道转型的关键期,此举被质疑“重股东回报轻战略储备”。对比同行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的分红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折射出管理层对未来增长信心的矛盾——既需稳定股东预期,又暴露对内生增长动能的底气不足。

战略变革“迷雾”

从“生物科技”到“消费品牌”的定位迷失,年报中多次提及“第三次战略升级”,聚焦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强调合成生物研发优势。然而,在终端市场,护肤品业务的溃败显示其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品牌竞争力。

过度依赖“次抛原液”等单一品类,在功效护肤、精准抗衰等细分赛道被新兴品牌弯道超车,暴露出“重研发轻市场”的瘸腿战略——2024年销售费用降至24.64亿元,同比下降13.31%,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兴渠道的投入不足,导致品牌声量衰减。

此外,医美业务虽增长迅猛,但依赖“润致”系列单品,在再生医学、胶原蛋白等新赛道布局滞后于爱美客等对手。

骨科注射液产品“海力达”毛利率虽高达80%,但营收占比仅4.14%,难以支撑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定位在“生物科技公司”与“消费品牌”之间摇摆,既未形成像药明康德、华兰生物那样的硬核科技壁垒,也未能如珀莱雅、丸美股份般深耕消费市场,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

监管风险与未来挑战

合规压力与增长动能待考,2025年公司将面临1项原料药注册证、4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到期续期,若未能及时获批,可能影响核心产品销售。同时,医美行业监管趋严,水光针、填充剂等产品分类界定更严格,公司在合规体系建设上的投入是否充足?

核心技术人员如郭学平退休、马守伟离职,是否导致研发团队动荡?这些都为未来技术迭代埋下隐患。

金融学者指出,华熙生物在当前业绩与现金流不佳的情况下进行高额分红让人难以理解。公司本应把有限资金先投入核心业务修复、研发创新和渠道拓展,以此恢复增长动力。过度分红会降低公司财务灵活性,还可能使投资者误判公司真实经营状况,从长远看不利于提升公司价值。

投资者需要警惕的不仅是短期业绩波动,更是公司在“科技”与“消费”双重赛道上的定位模糊与执行乏力——当玻尿酸“神话”褪去,真正的增长动能究竟在哪里?

华熙生物的2024年是战略调整的“阵痛之年”,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管理变革流于形式、资产扩张后遗症显现。2025年,若管理层不能在消费品牌运营上重拾主动权,在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上加速产业化落地,所谓的“第三次战略升级”或将仅是空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AI财评
华熙生物2024年业绩暴雷的核心在于战略失衡与治理短板。功能性护肤品收入骤降32%,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品类、渠道转型迟缓的硬伤,而医美业务虽增速亮眼但占比过低,难以对冲主业下滑。费用端失控(管理费用激增34%)与资产减值计提1.89亿元,折射出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及过往激进并购的后遗症。尤为矛盾的是,公司在现金流承压(经营现金流降19%)情况下仍坚持高比例分红,暴露短期维稳股东与长期投入之间的决策失衡。 更深层问题在于战略定位模糊:既未建立如药明康德的技术壁垒,又缺乏珀莱雅的消费品牌运营能力。董事长"刮骨疗毒"式反腐印证治理危机,而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加剧研发断层风险。若2025年未能加速合成生物技术转化、重构消费品牌矩阵,其"玻尿酸龙头"光环恐进一步褪色。投资者需警惕其技术产业化能力与医美监管风险的双重考验。
注:本文转载自蓝筹企业评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