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浙大校友日”再升级,湖州用心了!

fe3d2761c4cc185d1e525c9b02eec29c.png

01

一个故事,一种发展逻辑


湖州迎来一群老友,为了一件大事。


8月31日,第三届湖州“浙江大学校友日”暨人工智能产业交流活动在湖州南浔圆满举办。


这场由浙江大学与湖州市联合主办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浙大地方校友会、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投资机构负责人等优秀校友代表。


图片


这已经是湖州第三年举办“浙大校友日”。与前两届相比,今年的活动有了明显的升级:精准聚焦区县发展,紧扣人工智能这一核心产业。用一场务实的对接会、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诠释着“校友经济”的深层内涵。


地方政府带着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校友们带着芯片、算法、算力和订单,坐下来谈“能不能一起干个大事”!


近年来,“校友经济”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它不仅是一种资源整合的手段,更是城市品牌建设、人才引进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图片


湖州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持续的校地合作,将这种情感纽带转化为经济合作的基础。


这种深度融合在南浔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今年校友日的主会场,南浔区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浙大校友的深度参与,从规划制定到企业孵化,从技术攻关到市场拓展,浙大校友的身影无处不在。


图片


这种“校友引领产业、产业集聚校友”的正反馈机制,正是湖州校友经济的精髓所在。


纵观湖州全域,目前已有8000余名浙大校友在湖州创新创业,250余人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在湖州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浙大校友人数也达到2200余名。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发展逻辑的体现。


湖州,并非传统认知中的一线都市,也非坐拥顶尖高校的科教重镇,为何能成为浙大精英乃至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图片


答案绝非偶然,我们不妨以湖州为窗口,观察一座城市如何将人才“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02

湖州凭什么?


当我们谈论人才吸引力时,往往只关注产业基础和政策优惠,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隐形磁场。而湖州最独特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吸引人才的软实力。


2025年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作为这一重要理念的发源地,湖州用20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数据显示,20年来湖州万元GDP能耗下降约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列全省第一,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3年提升29.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一连升。


图片


如今的湖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级市!


一连串的成就和数字,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成为最靓丽的城市品牌。


它是一座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着追求,也为湖州赢得了吸引高端人才的生态资本。


就拿湖州安吉来说,2021年12月以来,这座小县城先后诞生了两个专门针对数字游民建设的综合性园区:DNA数字游民公社、DN余村。


背着电脑的新“村民”,拥入了安吉的大山。在数字游民社区,开放的现代式办公间紧连着绿水青山,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丰富了乡村的生态。


图片


一天24小时,每小时都有人睡去,每小时都有人醒来,生活的一切都不必按照大城市的时钟运转。


对于今天的高端人才来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越来越重要。他们既需要干事创业的舞台,也渴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湖州“慢生活+快创业”的独特定位,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在这里,你可以上午在现代化的产业园里与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下午就能在太湖边或竹林间放松身心,“五分钟切换生活模式”的体验,在长三角的大城市里几乎是奢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州的产业发展走了一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路子。20年来,湖州拒绝了760余个环保不达标的项目,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这种对产业质量的坚持,换来了今天的产业升级优势。


图片


湖州坚持在好山好水好风景里孕育新经济,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有效提升了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含才量”。


目前,湖州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电、智能物流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梧桐树茂,凤凰自来。真正留住人才的,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湖州深谙此道。


湖州目前拥有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64家上市企业、近2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居浙江省第1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居浙江省第3位!


图片


在新兴产业链中,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最能体现湖州的前瞻布局。


响亮提出“建设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之城”的总目标,并构建起清晰的“1+4+N”发展路径。2024年,湖州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达105家,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14亿元,形成甚湖科技、千寻位置、云深处等领军企业矩阵。


2025年3月,由湖州市产业集团与浙大湖州研究院联合打造的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聚焦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多模态感知、工业自动化等前沿领域。


图片


这种产业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立足湖州的现有基础,又瞄准未来发展方向,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无论是想在传统产业升级中寻找机会,还是想在新兴赛道上开疆拓土,在湖州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产业的集聚效应又带来了人才的集聚效应,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03

湖州如何构建人才发展“热带雨林”?


如果说生态宜居和产业崛起是湖州吸引人才的外因,那政策创新和制度保障则是湖州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内因。


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生,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热带雨林之所以生机勃勃,很大原因是阳光充沛、雨水丰润、土壤肥沃。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才能彰显出旺盛生命力,孕育多样性物种。


城市若想汇聚人才,同样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使空间、环境、服务、资金、文化等要素充分联动起来,让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竞相奔腾。


图片


湖州深知,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良好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需要政策、资金、平台、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政策体系是最基础的保障。


好马配好鞍,湖州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精准化的政策措施。


2008年,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面向全球招引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湖州人才政策的核心品牌。17年来,累计遴选“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2000多个、带动引进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90%以上集中在新兴产业,成功孵化了同源康、孔辉汽车、卫蓝新能源等一大批优质人才项目。


图片


2023年5月20日,这座城市开创了首个“湖州人才日”,在湖州未来大会上打出“湖州爱你”人才工作品牌。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用如此直接、年轻、炙热的方式向人才“表白”。


后来,湖州进一步升级了人才服务,创设“人才会客厅”,健全市区县联动机制,固定每周三面对面听取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建立项目化交办、专班化运作、动态化跟踪闭环机制。


图片


有效推动人才服务从“一时服务”向“全时服务”,“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变,现已召开市级人才会客厅135期,共服务人才1200余位,解决人才住房安家、项目融资等问题1600余个。


为了服务人才,湖州甚至组建了长三角首个人才发展集团,从人才引进、人才园区、人才投资、人才培训、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等六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关怀,极大地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就业便利度。


这些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的投入,体现了湖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诚意和决心。


除了直接的政策支持,湖州更懂得“授人以渔”的道理,通过产业基金、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式,为人才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湖州设立了总规模700亿元的产业基金和2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精准支持有潜力的人才项目和新兴产业。


难得的是,湖州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主动为人才项目开放应用场景。比如,在智能物流领域,湖州的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牵线下对接当地的物流园区或者企业进行测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人才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落地、迭代升级,形成了“研发在湖州、测试在湖州、产业化在湖州”的良好局面。


图片


校地合作是湖州人才生态的另一大特色。2006年,在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亲自关心支持推动下,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共同拉开了地校合作的序幕。


与浙江大学19年的持续合作,让湖州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出题、高校破题、校友解题”的协同创新之路。双方累计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31个,创新载体44家,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等重点领域实施产学研项目1700余项、合作专家近500人,覆盖浙大6个学部30个学科。


特别是从2023年湖州“浙大校友日”设立以来,不到三年时间,1400余名浙大校友选择湖州,其中国家级人才14人,省级人才13人。湖州全域新引进浙大校友高层次人才项目69个,47个浙大校友项目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孵化科技型企业44家。


浙大湖州研究院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作为浙大与湖州共建的重要平台,研究院不仅承担着科研攻关的任务,更扮演着人才“孵化器”和产业“催化剂”的角色,将浙大的智力资源与湖州的产业资源无缝对接,形成了“基础研究在浙大、应用研究在研究院、成果转化在产业园”的创新链条。


图片


这种校地合作的深度,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湖州不仅与浙大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把浙大校友纳入了城市发展的“决策圈”,让校友成为湖州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种深度参与感,大大增强了校友对湖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支持,从场景开放到校地联动,湖州构建的人才发展“热带雨林”,既有阳光雨露——政策支持,也有肥沃土壤——产业基础,更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多元人才结构。


它本质上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理念——不只是关注人才引进的“一时之需”,而是着眼于人才发展的“终身之求”;不只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注重营造精神上的归属感。


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让湖州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04

结语


湖州与浙大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校地合作,而是一种深度共生、互为依托的战略伙伴关系。浙大校友的到来,不仅是对湖州的信任,更是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投下的一张“信任票”。


而湖州的用心,不仅体现在一次次校友日的升级,更体现在对未来人才生态的系统性布局。它用真心换真情,用真策换实效,用真场景换未来。


新一轮城市发展浪潮中,谁能在“人”这个关键变量上做足文章,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先机。


湖州的探索,为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它告诉我们,一个城市不一定需要大而全的资源,但一定要有精准的战略、系统的政策、温暖的服务和开放的胸怀。


选择湖州,是因为这座城市懂人才,也懂未来。或许,这正是湖州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期待更多城市像湖州一样,用真心、真策、真场景,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共创未来!

城市 · 目录上一篇一场发布会,海口宣布五件大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阅读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