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宠物繁育


宠物时代新物语,做一家有态度的新媒体!

文|龚凡特

全文共计|2701字

在江苏南通如皋市的一个猫繁殖基地。

铁笼锈蚀的网格间,一只布满血痂的爪子突然抽搐着伸出。掀开遮挡的塑料布,有上百双眼睛同时睁开——本该清澈的猫眼蒙着黄绿色分泌物,溃烂的鼻尖抵着发霉的食盆,凝结着粪便的尾巴在笼底拖出黏腻的痕迹。

生锈的铁笼里,折耳幼猫因遗传病头颅歪斜,仍被关在狭小产房哺乳;下层笼中的母犬腹部剖腹产伤口发黑溃烂,爬满苍蝇。一只银渐层前爪卡在笼底铁丝网,六个趾甲反向刺入溃烂的皮肉,形成拳头大小的黑色脓肿。

猫繁殖基地的工作人员小王透露,这些被繁育的猫狗从成年后就没踏出这个铁笼子。

母猫的一生被困30米之内

辽宁鞍山市铁西区,一片不起眼的居民楼群中,竟然是宠物繁育的集散地。官方数据显示,这里年交易量超过150万只,年交易额高达10亿元,3万余户繁育户密集分布于此。

“这些猫狗就是生产工具,生完一窝再接着生,根本没有休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据他估算,当地70%至80%的繁育从业者以利润为首要目标,成本控制被放在首位:廉价甚至变质的猫粮、未经消毒的笼具,以及完全缺失的基因筛查,成为常态。

四平市政府关于居民楼中繁育宠物的投诉回复

近亲繁殖在这里司空见惯。一只金毛幼犬,毛色光亮、外表可爱,却可能来自连续多代近亲交配的父母。兽医李医生(化名)透露,他接诊的幼犬中,超过30%患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缺陷或免疫系统异常,而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无序繁育。“这样的狗活不过一周,买家还以为是自己没养好。”李医生无奈地说。

而在其他地方,当市场滞销时,母猫被拉到东北继续强行繁殖,根本无视基因匹配,最终导致遗传病爆发。

投机分子的恶在于泯灭的人性的善,把生命当作价值交换的产物。在他们手中的宠物,一生的活动范围最多只有30米。

宠物贩卖分子不配叫“繁育人”

“花了800块买了一只英短,三天就过世了。”北京的张女士讲述了她的遭遇。在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上,低价宠物交易异常火爆,一只标榜“纯种”的猫狗往往只需几百元。

然而,这些宠物背后往往是近亲繁殖、早期断奶和恶劣生存环境的产物。《2024中国宠物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线上活体交易的纠纷率高达22%。

2024年1月至9月,全国涉及“宠物活体销售”的判决书达89份,其中68%的案例判决商家赔付,但实际执行却困难重重。

“星期宠”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行业乱象的缩影。据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统计,全国每年因购买“星期宠”导致的投诉高达数万起,但成功维权的案例不到10%。

宠物们的真实生存环境

究其原因,线上交易的匿名性让卖家可以肆无忌惮,而平台的监管形同虚设。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从业者透露:“活体交易利润高,平台抽成也多,只要不闹太大,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监管空白下的野蛮生长

相比之下,日本的宠物繁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样本。早在1973年,日本便出台《动物爱护管理法》,并在2019年修订为《动物福利和管理法》,明确规定繁育场必须通过政府审核,幼崽出生56天内禁止出售,所有宠物犬猫需植入芯片以追踪来源。

对虐待动物的行为,最高可处4年监禁或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罚款。

日本还建立了16家认证繁育基地,供应全国85%的宠物市场,确保血统可追溯、健康状况透明。每只猫都有详细档案,从父母基因到疫苗记录,一目了然。政府每年都会检查环境和健康状况,达不到标准就关门。

日本2019年修订《动物福利和管理法》

而中国至今未出台全国性的《动物保护法》,仅靠零散的地方条例支撑。例如,上海和深圳试点宠物芯片登记,但覆盖率不足10%,遗弃和虐待行为几乎无法追责。

中国90%以上的繁育商为个体户或家庭式养殖,专业性普遍低下。他们缺乏基因管理知识,也不愿投入成本进行健康筛查,导致遗传病在宠物群体中迅速扩散。

在宠物繁育市场的另一端,是那些曾经用于繁育或比赛的猫狗。许多繁育场的猫狗在六岁左右被“退役”,但由于不再具有商业价值,这些动物的去向往往被忽视。

“这些猫其实很亲人,但因为年龄问题或形象问题,很多人都不愿意领养它们。” 业内人士建议,应为这些退役宠物举办专场领养会,让它们能有一个安稳的晚年。一些公益组织正在推动这样的项目,试图帮助这些被遗忘的生命找到新家。

此外,部分机构正在探索“宠物疗愈”项目,希望让退役的宠物进入养老院,为老人提供陪伴。

当生灵在哭泣,

民众的意识觉醒到底要多久?

面对失控的宠物繁育市场,改变已迫在眉睫。首先需加快《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将繁育者的资质审核、环境标准和健康检测纳入法律框架,并辅以严格执法。

日本的芯片制度值得借鉴。如果每只宠物都有身份档案,黑心繁育就无处遁形。此外,限制未满56天幼崽的交易,能有效降低“星期宠”的发生率。

其次,线上活体交易亟需规范。电商平台应设立严格的准入机制,要求商家提供健康证明和繁育资质,并建立售后保障体系。同时,平台需加大处罚力度,对售卖“星期宠”的商家终身禁入。

与此同时,公众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许多消费者对繁育乱象一无所知,甚至将低价宠物视为“捡便宜”。北京一位宠物店主刘女士观察到:“有些人觉得200块买只猫很划算,根本不知道这猫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通过科普宣传和媒体曝光,让更多人认清劣质繁育的代价,才能从需求端压缩黑心商家的生存空间。

2024年,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抵制星期宠的热潮,网友晒出购买前后对比照,引发广泛讨论。一位网友写道:“我再也不会贪便宜买宠物了,那是对生命的侮辱。”

社交媒体上网友买到宠物的前后对比

最后,行业自律也不可忽视。成立全国性的宠物繁育协会,制定科学标准并给予合规从业者支持,或许能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迈进。

宠物繁育行业不仅关乎市场经济,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对乱象的控诉,更需要在现实的缝隙中寻找光亮,为这些被商业化吞噬的生命争取一丝温暖。

“原来,我们有另一种选择。” 一位业内专家感慨道。

她认为,《小动物保护法》的出台不仅是对宠物权益的保护,更是一座社会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只有当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宠物福利,当尊重生命成为社会共识,宠物繁育行业才能摆脱单纯的商业模式,迈向更健康、更有温度的未来。

愿每一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只宠物都能找到真正的归宿。

这不仅仅是行业的责任,更是所有人的责任。

AI财评
**财经视角下的宠物繁育产业乱象剖析** 中国宠物繁育行业在需求爆发式增长下野蛮生长,暴露出监管缺位、成本导向和道德风险三重问题。 1. **低成本高利润驱动乱象**:个体户主导的繁育模式以压缩成本为核心,近亲繁殖、劣质饲养导致"星期宠"泛滥,短期暴利牺牲长期行业信誉。数据显示,线上活体交易纠纷率高达22%,但维权成功率不足10%,反映市场失灵。 2. **监管滞后放大风险**:缺乏全国性《动物保护法》和溯源体系,地方条例执行松散,黑产链条难以斩断。对比日本严格的芯片追踪和繁育许可制度,中国监管空白使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困境。 3. **长期价值受损**:消费者信任崩塌和遗传病扩散将抬高社会成本(如医疗、遗弃处理),反噬市场规模。2024年《宠物消费白皮书》显示,合规化、福利化已成高端市场新需求,倒逼产业升级。 **建议**:加快立法、推动平台责任(如资质审核)、培育消费者认知,将"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溢价,方能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