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垢,是啥?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新买的热水壶加热了一次自来水,壶底出现一层“白锈”,表面偶尔会看到一层白色漂浮物。
家里的老人说这个叫“水垢”,说明水质不好,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今年年初以来,不少广州、深圳的居民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声,表示将自来水烧开后发现水中出现了水垢,甚至有人对水质安全产生了担忧。
例如,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发帖反映:“居民用的自来水水垢严重,烧开后锅底出现白色沉淀,怀疑水质有问题。”这类声音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也让公众对自来水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疑虑。以前深圳使用东江作为水源,自从近年远距离引入西江水源后,反映“水垢多了”明显增多。
▲图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广州、深圳独有,而是全国许多城市都会遇到的“水垢问题”。
那么,水垢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自来水不安全?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城市供水中的水垢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自来水“水垢事件”背后的真相。
所谓水垢是人们对矿物盐沉淀的俗称,学名为“碳酸钙或者碳酸镁”,是水中含有的钙、镁等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析出的产物。
▲水垢形成示意图
水的硬度通常用“mg/L(以CaCO₃计)”来衡量,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规定,饮用水总硬度不得超过450mg/L。如果水的硬度较高,烧开后就会产生较多的水垢;反之,硬度较低则水垢较少甚至没有。
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的自来水水源多为地表水,如西江、北江、东江等。这些江河水在流经石灰岩地层时,会溶解其中的钙、镁离子,从而导致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各水源水体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西江>北江>东江。
同时,降雨量也影响水体硬度。以西江水为例,丰水期尤其是龙舟水期间,水量充沛稀释矿物质,总硬度可降至60-70mg/L;枯水期,水量下降浓缩矿物质,总硬度升高达150mg/L。
但这并不意味着水质不安全。事实上,水垢的形成更多是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质特性的体现。只要水中钙、镁含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并且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相反,这些矿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2
广州、深圳的自来水真的“硬”吗?
为了探究广深地区的自来水硬度是否真的“超标”,我们可以参考权威部门发布的水质监测数据。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自来水公司每年都会公开水质监测结果。现用的原水取用量最大的西江水,发源自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西江水在一路流经广西至广东的过程中,经过了大量的石灰岩、白云岩等富含钙、镁矿物质的岩石区域。当江水冲刷这些岩石时,岩石中的钙、镁离子会溶解到水中,增加了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从而导致水的硬度升高。
然而,据广州自来水公司常年监测数据显示,西江水硬度常年维持在100 mg/L左右,属于较低水平,使用其他水源的还会更低。水源硬度始终符合国家标准≤450 mg/L的要求,且优于国家标准。
▲图源:广州疾控i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西江作为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其水质在珠江流域中属于较为优质的。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珠江流域水质为优。这说明,广深两地的自来水源头水质是有保障的。
其实,不光是国内城市,国外也有类似的“水垢”现象。
美国,地域差异显著,地下水硬度普遍较高。比如,美国中西部(如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因地下岩层富含石灰石和白云石,地下水硬度普遍在150-300 mg/L。
德国,南部软水、北部硬水,地区差异悬殊。南部(如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融雪水和花岗岩地质,硬度普遍低于100 mg/L,属于软水。北部(如柏林、汉堡):白垩岩和石灰岩地质,地下水硬度高达150-250 mg/L。
英国,南部硬水、北部软水,白垩地质影响显著。例如,南部和东部(如伦敦、牛津):白垩岩地质,地表水硬度高达150-200 mg/L,属于硬水。
那为什么会有居民反映水垢的问题呢?这和我们有煮水喝的习惯有关,在水烧开的过程中,暂时硬度高的水会转化成碳酸钙、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水垢现象也很明显。
换句话说,水垢的出现,其实更多是“水太干净”的表现。因为只有在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但污染物极少的情况下,才会在加热后形成明显的碳酸钙沉淀。这与一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造成的水质问题有着本质区别。
3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服务?
从数据上看,广州、深圳的自来水水质是安全的,但为什么仍有不少市民会感觉“水质变差”?
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折射出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的敏感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首先,水垢本身具有视觉冲击力。消费者在烧水过程中看到锅底或水壶中有白色沉淀,第一反应就是“脏”,肯定是水质有问题。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样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放大并传播,形成舆论效应。更有一些净水器商家以TDS(溶解性总固体)值的高低作为判断水质好坏标准,其实并不科学。
其次,水质标准的专业术语与公众感知之间存在断层。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总硬度、余氯含量、浑浊度等术语并不容易理解。即便官方发布数据,也往往难以打动人心。而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烧水实验等内容,往往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虽然不一定专业,却更容易引发共鸣。
此外,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品质焦虑也在加剧。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家庭开始使用净水器、购买桶装水,这也反映了公众对“最基础的饮用水安全”的高度敏感。当人们习惯了纯净水那种无色、无味、无沉淀的状态后,面对自来水中的水垢,自然会产生不适感。
自来水是目前国内主流、普遍的饮用水,它取自地表或地下的天然水源,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净化、严格的消毒工艺后输送到千家万户。经过处理后的自来水不仅去除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还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用水品质需求,广州和深圳近年来在水质保障方面下了不少“硬功夫”。2010年,通过西江引水工程,从70多公里外的三水引入西江水源,供应给西北部的水厂使用。水质常年处于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个别指标达到Ⅰ类,是理想的取水水源。
▲西江下陈取水头部
2019年,同样使用西江水源的北部水厂建成,据说有亚洲最大的膜处理工艺车间。为保证居民饮水安全,通过“水源-出厂-管网”全流程供水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97项的要求。每一滴自来水必须经过重重的检测管卡,经检测合格后才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4年,广州的另一个大型引水工程北江引水工程通水,花都区使用上来自清远的北江水。同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把西江水引入深圳。
▲北江取水口
过去,我们衡量自来水是否合格,主要看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而如今,市民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水”转向“水质好不好”“口感怎么样”“看起来清不清”。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角度看,广州在水质管理上的努力,其实是整个城市治理理念升级的缩影。从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到看不见的水质安全,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预防风险,广州的探索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城市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时,不仅关注“有没有”,更关注“好不好”。
不仅要让老百姓喝得上水,更要喝得安心、喝得放心、喝得舒服。